药食同源赛道为母婴行业提供了难得的转型机遇。
中国特种食品产业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药食同源市场规模2025年已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过2万亿元,面对这块即将大爆发的“新蓝海”大蛋糕,母婴行业也正迎来切入全家营养市场的历史性机遇。
如若深入洞察行业现状,不难发现传统婴幼儿辅零食增长乏力,而带有药食同源概念的儿童健脾糕、益生菌茯苓软糖等新产品却供不应求。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新趋势:年轻父母正在从单纯关注婴幼儿食品,转向追求“中式食养”的健康营养管理。
那么,药食同源赛道到底是看上去美好的“昙花一现”,还是考验持久战力的“蓄力金库”呢?不如结合这份《2025药食同源原料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来一探究竟吧!
01市场格局:从泛养生到精准化母婴行业迎来新机遇
有机构调研显示,国民健康管理需求正从“泛养生”向“精准化”实现跃迁,其中超50%养生人群通过食疗滋补改善健康,而“增强免疫”(20%)、“养脾胃”(14%)、“补气益血”(13%)则构成核心消费动机。
通过洞察这一变化,母婴行业自然不难发现市场机遇。尤其当下面对着出生率下滑及行业内卷,传统母婴市场面临增长瓶颈,而药食同源赛道却能让母婴品牌得以突破年龄局限,拓展至家庭全员健康场景,这自然吸引业内人士跃跃欲试地加入这个赛道。
当然母婴人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的婴童行业,还是新兴的药食同源,其实市场都已迈入“消费者为王”的时代,洞察用户的需求并进行精准定位,才能更准确地锚定市场。由此而言,需要重点关注消费群体、市场层次及消费渠道的现状与变化。
首先,清醒认知消费群体正在重构。《2024年药食同源趋势洞察》报告显示,男性养生意识显著觉醒,2024年药食同源话题关注人群中男性占比达56.1%,超越女性成为消费主力。35岁以下人群占比提升4.2个百分点,“朋克养生”成为青年群体标配。
其次,还需关注到市场层级也在下沉。《2024-2030年中国药食同源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报告》显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讨论热度占比超60%,但二三线城市人群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二线城市讨论量同比增长9.5%,下沉市场成为品牌增量新引擎。
最后,对母婴行业而言,包含药食同源在内的营养品目前线上占比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了。母婴业可以借助现有渠道优势,快速切入下沉市场的家庭健康消费领域,即快速引入药食同源产品,实现从单一母婴客群向家庭全客群的转型。
02热门赛道:三大细分领域母婴行业切入正当时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面对婴童、中年与老年这三大人群,可筛除出最为“刚需”的需求,并匹配相应的产品与解决方案,那自然更容易吸引精准的客户群。
首先,按中式调养学而言,“养脾胃”其实是国人一生的诉求,尤其婴童人群的脾胃健康,关乎自身的体质与身高等各方面,因此可将传统婴幼儿健脾产品升级为全家适用的脾胃养护系列,如儿童健脾糕、成人健胃粉等差异化产品。通过这块细分领域的产品线完善,是很容易延伸到中老年人群,也为长期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次,依据职场人群需求,将“护养肝脏”挖掘为重要的突破点,这非常符合熬夜爸妈、应酬达人等需求。有机构统计发现,护肝养肝相关产品在2024年相关销售额达30亿元,同比增长34.1%。这个细分领域的需求激增,直接带动了灵芝近2年销售额增速高达653.4%,同时葛根灵芝片、灵芝孢子粉等产品成为熬夜护肝人群首选。母婴人群,在育儿过程中有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等痛点,这就为护肝类产品提供了天然场景。如开发针对熬夜哺乳妈妈的护肝饮品,或针对职场爸爸的解酒护肝产品。
最后,在老年人群的痛点上,睡眠是暴增较快的需求点。统计发现,我国38.2%人口存在睡眠问题。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睡眠健康产品创新及消费洞察报告》,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26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955.8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6586.8亿元。根据药食同源目录,不少乳企已开发了针对睡眠的细分奶粉,其中酸枣仁、茯苓、百合、桂圆等与奶粉营养成为“睡眠搭档”,同时还可以延伸“宝宝安睡”概念到全家睡眠场景。如开发亲子助眠系列产品,既有针对儿童的温和配方营养品,也有适合成人的强效配方特医产品,实现场景化营销。
03产品趋势:四大创新方向母婴行业如何把握
传统的药食同源要绽放新的市场活力,需要依托现代创新进行突破,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人群的需求,尤其在配方、包装、场景和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革新,才能将古老的“中式食养”迭代现代的“新派健康学”。具体而言:
首先,需要针对配方进行创新。经典古方除了药材道地的要求外,还涉及到煎煮等多个工序,这对繁忙的现代人群而言,可谓挑战颇多。那么通过现代工艺进行配方改良,比如将传统的八珍膏(党参、白术等八珍复配)改为八珍液,或者把“四神汤”(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开发成即食粥品,同时满足儿童和成人需求,这无疑将更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
其次,在包装层面也需创新。不同于传统中医馆的包装方式,现代人群的生活与工作场景更为多元,尤其在“轻养生”的消费趋势驱动下,即时类产品的消费占比增长迅速。比如独立包装的黑芝麻丸、冻干花胶粥、红参液等产品,更为适配通勤、会议、健身等场景。同时针对儿童与青年人群,可考虑零食化产品,如开发儿童功能性软糖添加茯苓、山药等成分,既满足健康需求又符合儿童喜好。
最后,在消费场景与技术升级上,实现双向突破。针对药食同源类产品,除了自身消费外,送礼或社交需求也催生了相应市场,比如针对“见家长”“孕期探望”“节日送礼”等场景,可开发相应的礼盒类产品,同时母婴业可单独打造“孕产滋补礼盒”、“儿童成长礼盒”等场景化产品,通过情感链接提升产品溢价。
药食同源产品对于成分营养的锁留有着不低的要求,因此借助现代加工技术提升产品力,让产品的体验效果更佳,无疑更易获得用户的信赖。这方面可考虑将纳米技术、发酵技术等纳入生产中,不仅保留成分的纯度价值,更可以提升口感的接受度,当然通过微囊包埋技术掩盖草药味道,使产品更易被儿童接受,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项。
药食同源赛道为母婴行业提供了难得的转型机遇。从专注于婴幼儿到服务全家人,从单纯营养补充到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母婴品牌可以借助药食同源东风,实现第二次增长曲线。
但成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研发,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打造真正有效的产品;需要耐心教育市场,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认知;需要坚守品质底线,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
未来三年,药食同源市场将进入“功效深耕+体验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于母婴行业来说,现在正是切入的最佳时机。谁能率先布局,谁就能在这个3700亿的大市场中占据先机。
本文使用AI工具辅助进行数据整理,生成文章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