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童对话
母婴大商
妈仔谷彭云辉
当广东某母婴连锁老板带着 “ 货盘不行、价盘太低 ” 的焦虑,与彭云辉聊了7个小时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不是缺低价商品,而是没搞懂“现有会员一年在门店花多少钱,占他总消费的多少”。
这场耗时大半天的沟通,没有谈供应链,没有聊折扣,却让一个迷茫无助的区域连锁重新找到了方向。
这是妈仔谷创始人彭云辉近年来最常经历的场景。
从2015年以直营基因自然生长出加盟体系,到如今成为母婴渠道整合中的 “ 共识构建者 ” ,这位深耕母婴行业20年的创业者,始终带着一种 “ 反焦虑 ” 的清醒:在存量竞争的当下,母婴行业的整合从不是 “ 收编门店 ” 的规模游戏,而是 “ 整合人” 的能力共生;真正的大商精神,不是抢占市场的狼性扩张,而是带着伙伴一起把 “ 母婴消费蛋糕 ” 做透的定力。
真正的大商精神
是带着伙伴一起把“母婴消费蛋糕”做透的定力
Part.01
母婴大商
“
从 “ 裂变 ” 到 “ 共生 ”
母婴整合的两次进化
”
2015年的母婴行业还处在 “ 增量红利 ” 的尾巴上。那时彭云辉决定做加盟,并非刻意制定的战略——妈仔谷的直营店已经跑通了不同商业环境背景下的单店盈利模式,店长、员工带着 “ 把直营店经验复制到自家门口 ” 的热情,自然生长出一家家新店。
“ 95%以上都是新店,带着我们的基因 ”,彭云辉至今记得当时的状态:没有KPI压力,没有扩张目标,核心是把“不同商业环境背景下的单店盈利模式”做扎实。
为了这件事,妈仔谷用了近10年时间。从最初针对商场店、乡镇店、社区店等场景设计的18种店型,到如今沉淀出5种 “ 高效能模型 ”,背后是对不同商业环境背景下的单店盈利模式成功的反复验证。
“ 商场店要抓流量转化,乡镇店要做口碑渗透,社区店要靠高频复购,但核心都是 ‘ 用户需要什么就匹配什么’ ”,彭云辉说,这5种店型能在更广泛的商业环境中存活,不是因为 “ 万能 ”,而是因为 “ 能跟着消费场景调整 ” ——当美团即时零售兴起,门店就补充即时配送触点;当用户转向线上比价,就同步搭建线上运营能力。
这种 “ 内生式生长 ” 的加盟逻辑,在2023年前后的母婴渠道整合浪潮中,逐渐演化出了新形态。如果说2015年的加盟是 “ 同基因裂变 ” ——店长、员工带着妈仔谷的组织文化和运营逻辑开店,那么现在的整合则是 “ 异基因共生 ” :引入外部合作伙伴,他们有本地市场的用户基础、区域资源,却可能缺系统化的运营能力。
两者的核心差异,藏在彭云辉反复强调的 “ 前提 ” 里。2015年的加盟,靠的是 “ 自然信任 ” ——员工跟着企业干了多年,对 “ 不同商业环境背景下的单店盈利模式 ” 有天然认同;现在的合作,必须先过 “ 底层逻辑关 ” 。
“ 有个湖南县城连锁,有5家店,单店产能不错,商品结构也和我们对得上,但他总留不住优秀员工 ”,彭云辉回忆合作细节,“ 我们不要求他改店型、换商品,只派团队驻场两周,把他最优秀员工的经验做成SOP,帮他解决员工复制难题。” 这种 “ 保留优势、补齐短板 ” 的合作,正是妈仔谷整合逻辑的缩影:不做 “ 收编者 ” ,只做 “ 赋能者 ” 。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磨共识?
彭云辉见过太多案例:有的连锁老板凭经验决策,市场稍有波动就换品、调价,最终在频繁试错中流失用户;有的只盯着低价货,却没意识到 “ 就算拿到最低价,员工不会服务、用户留不住,照样卖不动 ” 。
“ 整合不是找听话的伙伴,是找认同生意本质的同行者 ”,他说,母婴行业的整合从来不是 “ 谁吃掉谁 ” ,而是 “ 能不能一起把用户服务得更透 ” 。
Part.02
母婴大商
“
底层逻辑:
比商品更重要的“三大支柱”
”
在母婴行业,“ 选品 ” “ 供应链 ” “ 折扣 ” 常常被视为竞争核心,但彭云辉却坚持一个 “ 反常识 ” 的判断:对实体母婴门店来说,商品只是 “ 工具 ” ,真正的竞争力藏在三个底层逻辑里——组织力、消费者洞见能力、员工裂变能力。这三个听起来 “ 虚 ” 的能力,恰恰是妈仔谷从18种店型迭代到5种、从直营到整合的 “ 压舱石 ” 。
组织力被彭云辉放在第一位。“ 一个老板能把单店做到月销20万-30万,是人才;但能复制出5~10个优秀的育儿顾问,让团队系统性赚钱,才叫组织力强 ” 。这个判断来自他对行业痛点的观察:很多母婴店 “ 老板强则店强,老板弱则店弱 ”,本质是没有建立 “ 可复制的成功模型 ” 。
妈仔谷的组织力建设,藏在 “ 从合伙模式到授权模式 ” 的演化里。早期为了防止店长流失,彭云辉设计了 “ 合伙模式 ” ——让店长成为门店合伙人,利益绑定;后来发现,单纯的利益绑定不够,还要给 “ 能力抓手 ” :比如把 “ 卖货提成 ” 改成 “ 用户服务提成 ” ,引导员工从 “ 一次性成交 ” 转向 “ 复购维护 ” ;再比如通过SOP沉淀优秀员工的经验,让新人能快速上手。
“ 组织力不是管出来的,是让每个人有动力为自己干 ” ,彭云辉说,当员工知道 “ 服务好1个会员,能带来持续收益 ” ,不用老板盯,也会主动提升专业度。
消费者洞见能力,则是破解 “ 用户流失 ” 的关键。彭云辉算过一笔账:一个母婴家庭一年在母婴消费上约1万元,但大部分门店能抓住的份额可能不到30%——有的是因为品类不全,有的是因为服务不到位,有的是因为没搞懂 “ 用户到底为谁买单 ” 。
深圳某连锁的案例最有说服力。他的门店原本靠大流通奶粉(如惠氏)生存,二楼服装区常年闲置,甚至想过关店。彭云辉团队介入后,没让他换品牌,而是先算清 “ 用户账 ” :现有会员里,有多少人在买惠氏的同时,还在线上买营养品?有多少宝妈抱怨 “ 买奶粉时没地方休息 ” ?
基于这些洞察,他们做了三个调整:保留大通品满足基础需求,加入利润型奶粉优化结构;把二楼服装区改造成 “ 妈妈休息区 ” ,搭配育儿咨询服务;让员工记录 “ 买惠氏的用户更关注什么 ” ,针对性推荐营养品。
半年后,深圳这家门店不仅没关,单客年消费额提升了40%。
“ 消费者洞见不是猜需求,而是算清楚用户在你这里花了多少,还能花多少 ” ,彭云辉强调,很多门店总喊 “ 流量少 ” ,其实是“现有用户的价值没挖透”。就像那个广东连锁老板,花成本拉来10个新客却留不住,根源不是“流量不够”,是“承接能力不足”——用户来了没服务,需求来了没匹配,自然会流失。
员工裂变能力,则决定了门店能否 “ 从1到N ” 。在彭云辉看来,单店产值的天花板,不在老板个人能力,而在 “ 能否培养出高产育儿顾问 ” 。妈仔谷有个硬性要求:门店至少要配置4个人(老板+3名员工)。
“ 人够了,才有时间做专业服务、上门拓客;人够了,才能通过 ‘ 培养-裂变 ’ 形成良性循环 ” ,他解释,有的老板总想着 “ 自己干能省成本 ” ,却没意识到 “ 一个人再强,也开不了5家店 ” 。
更关键的是 “ 裂变机制 ” 。妈仔谷的店长如果培养出优秀员工,员工出去开店时,店长可以持股分红。这种 “ 多店收益 ” 的设计,让 “ 培养人 ” 从 “ 额外工作 ” 变成 “ 个人利益 ” 。“ 有个店长培养了3个员工开分店,现在他不用守店,光分红就比原来单店收入高 ” ,彭云辉说,员工裂变不是“人才流失”,是 “ 把个人能力变成组织资产 ” 。
员工裂变不是“人才流失 ” ,是 “ 把个人能力变成组织资产 ”
这三大底层逻辑,共同构成了妈仔谷的 “ 经营底座 ” 。彭云辉打了个比方:如果把门店比作一棵树,组织力是根,消费者洞见是土壤,员工裂变是枝干,而商品只是叶子——根扎得深、土壤肥沃、枝干健壮,叶子自然茂盛;反之,只盯着叶子(商品),忽视根基,风一吹就倒。
Part.03
母婴大商
“
整合智慧:
先磨共识,再谈扩张
”
当母婴行业进入整合加速期,很多连锁都在追求快速拓店,彭云辉却坚持 “ 慢半拍 ” :和一个合作伙伴沟通,少则3次,多则半年,大部分时间在聊 “ 用户怎么服务 ” “ 员工怎么激励 ” ,而非 “ 什么时候换招牌 ” 。
这种 “ 先磨共识再扩张 ” 的节奏,看似 “ 效率低 ”,却让妈仔谷的整合成功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共识的核心,是对 “ 生意结构 ” 的理解一致。彭云辉见过太多 “ 因理念不合而散伙 ” 的合作:有的伙伴认为 “ 只要拿到低价货就能赢 ” ,妈仔谷却坚持 “ 运营能力更重要 ” ;有的伙伴想快速拓店冲规模,妈仔谷则要求先把不同商业环境背景下的单店盈利模式跑通。
“ 不是说谁对谁错,是大家要走在同一条路上 ” ,他说,妈仔谷会拒绝 “ 有10家店但理念不合 ” 的伙伴,选择 “ 只有5家店但认同用户价值 ” 的同行——前者就算合作,也会在 “ 该抓复购还是该冲销量 ” 的分歧中消耗精力;后者哪怕起步慢,也能在 “ 用户服务 ” 的共识下稳步成长。
共识达成后,整合的动作反而很 “ 轻 ”。
妈仔谷从不要求合作伙伴 “ 全盘复制 ”,而是 “ 保留优势、补充短板 ” 。
湖南某县城连锁,优势是 “ 单店产能高 ” ,短板是 “ 员工留不住 ” ,妈仔谷就帮他做SOP沉淀经验;广东深圳某连锁门店,优势是 “ 本地用户基础 ” ,短板是 “ 商品结构和服务体验 ” ,妈仔谷就帮他优化品类、改造门店动线。
这种 “ 一店一策 ” 的整合,靠的是妈仔谷沉淀的 “ 工具包 ” 。比如 “ 数据链 ” 系统,不只是记录财务数据,更能追踪 “ 用户消费链路 ” :买过惠氏的用户,宝宝月龄多大?价格敏感度如何?哪个育儿顾问最擅长转奶服务?这些数据能给门店 “精准指引 ” ——给育儿顾问推送 “ 这个用户适合推XX奶粉 ” ,附上门沟通话术。
彭云辉把这种整合比作 “ 拼图 ” :每个合作伙伴都是一块有棱角的拼图,妈仔谷要做的不是 “ 磨平棱角 ” ,而是找到 “ 咬合点 ” 。
“ 有的伙伴擅长社区店运营,有的擅长乡镇市场,有的擅长线上引流,这些优势都要保留 ” ,他说,整合的终极目标不是 “ 所有店都长一样 ” ,而是 “ 所有店都能在自己的场景里把用户服务好 ” 。
这种 “ 共生 ” 逻辑,让妈仔谷在区域市场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在湖南,它以 “ 员工裂变 ” 为主,靠组织力沉淀深耕本土;在广东、广西,它以 “ 外部合作 ” 为主,靠共识整合区域资源。两种模式并行,却始终守住同一个底线:不盲目扩张,只做 “ 能提升效率 ” 的整合。
不盲目扩张,只做 “ 能提升效率” 的整合
“ 有个地级市连锁想合作,我们聊了三次,发现他总纠结 ‘ 能不能拿到独家供货 ’ ,却不关心 ‘ 用户复购 ’ ,最后还是婉拒了 ” ,彭云辉说,规模是结果,不是目标——当每个合作门店的运营效率、用户服务能力都在提升,规模自然会生长出来。
Part.04
母婴大商
“
大商精神:在行业迭代中做 “ 守夜人”
”
母婴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渠道为王到用户为王,从商品差价到服务增值,从各自为战到整合共生。在这场变革中,彭云辉和妈仔谷的选择,诠释了 “ 母婴大商 ” 的真正内涵——不是成为最大的连锁,而是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 “ 共生平台 ” 。
这种担当,首先体现在对 “ 中小店生存 ” 的关注上。彭云辉见过太多中小连锁的困境:有的老板守着几家店,想扩张却没能力复制员工;有的被 “ 流量焦虑 ” 裹挟,盲目跟风做直播、搞促销,反而亏了本;有的总觉得 “ 商品没竞争力 ” ,却没意识到 “ 员工不会服务,再好的商品也卖不动 ” 。
妈仔谷的解决方案,始终带着 “ 授人以渔 ” 的温度。帮合作方调整,从不先谈商品,而是先调 “ 人 ” 的机制:优化薪酬体系,让员工知道 “ 服务好用户能多赚钱 ” ;做员工培训,把优秀经验变成可复制的SOP;建数据系统,让老板能看清 “ 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 。彭云辉说,中小店缺的不是 “ 货 ” ,是 “ 把货卖好、把用户留住的能力 ” 。
对行业而言,妈仔谷的价值还在于 “ 探索整合的另一种可能 ” 。当很多平台把整合做成 “ 供应链输出 ” ,给低价货、压进货量,彭云辉却证明了 “ 运营能力输出 ” 的可行性:通过共识凝聚人,通过工具提升效率,通过机制激活员工。
这种模式下,合作不是 “ 谁依附谁 ” ,而是相互成就——合作伙伴保住了本地市场的优势,妈仔谷则通过能力输出扩大了影响力。
彭云辉对母婴行业的未来有清醒的判断:集中化是必然,但不会是 “ 一家独大 ” ,而是 “ 头部引领、区域协同 ” 。就像其他零售行业一样,母婴市场足够大,能容下 “ 全国连锁+区域强者 ” 的生态。
“ 我们要做的,是成为那个 ‘ 能帮区域强者变强 ’ 的伙伴 ”,他说,妈仔谷不会盲目跨区域扩张,而是聚焦优势市场,把 “ 共识整合 ” 的模式做透——当每个区域都有 “ 懂本地、强运营 ” 的合作门店,整个母婴线下业态的活力才不会衰退。
采访最后,彭云辉提到一个细节:有个曾经犹豫要不要加入的合作伙伴,现在会主动带其他中小老板来妈仔谷交流。“ 他说 ‘ 不是因为能拿到低价货,而是学会了怎么让员工赚钱、让用户满意 ’ ”,这个细节或许最能诠释 “ 母婴大商 ” 的精神:不是征服市场,而是点亮同行;不是追求规模,而是沉淀能让行业更健康的能力。
不是征服市场,而是点亮同行;不是追求规模,而是沉淀能让行业更健康的能力
在母婴渠道整合的浪潮中,有人追风口,有人拼规模,而彭云辉和妈仔谷选择做 “ 定海神针 ” ,以底层逻辑为锚,以共识整合为舟,带着伙伴在存量市场里挖增量,在行业迭代中守初心。这或许就是 “ 大商 ” 的终极定义: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个,而是能带着更多人跑远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