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市场新闻 > 正文
撬动千亿骨健康市场,维生素K2是精准营养的新答案?
行业编辑:林夕
2025年09月23日 15:49来源于:营养健康评论
分享:

在当下的大健康产业中,“补钙”几乎是全民共识,货架上的钙补充剂琳琅满目,可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仍在逐年攀升,65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1.6%。

为何“补了钙”却没留住钙?9月22日,第17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营养健康评论团队在现场和多位行业专家交流,大家抛出了一个关键答案:问题不在于补多少钙,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维生素K2,能够将钙精准送到骨骼,而非沉积在血管或软组织中。

撬动千亿骨健康市场,维生素K2是精准营养的新答案?

维生素K2和补钙有啥关联?

钙进入人体后从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钙容易迷路,除了骨骼和牙齿等人体所需的部位,它也会错误地沉积在心脑血管、肾脏或其他软组织,造成器官钙化和功能衰退。如:心血管钙化、肾结石、动脉硬化等问题。维生素K2主要能够比较选择性的让钙沉积在骨骼当中,这样有利于骨骼的健康。

另外维生素K2能够让血中的离子钙沉积到骨骼中,而避免钙离子沉积在血管壁,这样能够避免动脉出现硬化的表现,所以维生素K2能够在骨的健康中发挥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

简单来说,维生素K2的作用有引钙入骨、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凝血功能等,将血管壁中的钙,组织器官中的钙都带入血液中,把血液中的钙,带到骨头,从而沉积到骨头上。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骨骼肌肉疾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核心健康问题,而维生素 K2 作为钙的导航员,其健康价值正从学术认知走向产业应用。

在骨骼肌肉健康领域,K2的价值并非单一维度,而是通过双向调节实现——既让钙去该去的地方(骨骼),又阻止钙“去不该去的地方”(血管、软组织),这种特性使其成为连接骨骼与心血管健康的“桥梁”。

骨骼代谢:激活骨钙素,让钙“精准归位”

骨骼的强健不仅需要“足够的钙”,更需要“钙能沉积在骨骼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李春燕在大会上介绍,K2 在骨骼代谢中的核心作用,是激活“骨钙素”——一种由成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未被激活的骨钙素无法与钙结合,而K2通过“γ-谷氨酸羧化酶”的作用,让骨钙素发生羧化反应,激活后的骨钙素能像“抓手”一样,将血液中的钙牢牢抓住,沉积到骨骼基质中,形成强健的骨组织。

更关键的是,K2 能抑制骨骼中的破骨细胞活性——破骨细胞是“溶解骨骼”的细胞,过度活跃会导致骨量流失。

“临床观察发现,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下降,γ-谷氨酸羧化酶活性降低,K2缺乏风险升高,骨钙素激活不足,骨密度会陡然下降;而补充 K2 后,骨钙素的激活率提升,骨密度的流失速度能显著减缓。”该专家补充道。

心血管防护:抑制血管钙沉积,阻断“隐形伤害”

很多人不知道,钙沉积不仅是骨骼的需求,更是心血管的隐患——当血液中的钙无法被骨骼吸收时,就可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钙化”,导致血管变硬、变窄,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

K2在心血管防护中的作用,正是通过激活“基质Gla蛋白(MGP)”实现。

MGP是血管壁中的“钙拮抗剂”,未被激活的MGP无法阻止钙沉积;而K2能激活 MGP,使其与血管壁上的钙结合,将钙带离血管,避免动脉钙化。大会引用的研究显示,健康人主动脉中K2的含量远高于K1,而动脉钙化患者的血管壁中,K2含量显著偏低——这直接证明了K2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肌肉健康:改善钙代谢,减少“异常收缩”

肌肉抽筋、酸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困扰,很多人以为是“缺钙”,但补充钙后症状仍未缓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竹向营养健康评论介绍,这可能是K2缺乏导致的肌肉钙代谢紊乱:“当血液中的钙无法被骨骼吸收,又不能被血管排出时,就可能异常涌入肌肉细胞,导致肌肉过度收缩,引发抽筋或酸痛。”

K2通过调节肌肉细胞的“钙通道”,阻止钙的“异常涌入”,同时促进肌肉细胞内的钙“正常代谢”,从而减少肌肉痉挛的频率。此外,K2 还能促进肌肉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提升肌肉力量,这对老年人的肌肉衰减症预防尤为重要,能帮助老年人维持行走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并非所有人都面临相同的K2缺乏风险,那谁更需要关注K2?大会结合临床数据,梳理出三类“高风险人群”,他们或因生理特点,或因生活习惯,或因疾病影响,都是对钙代谢更为敏感的阶段。但现实却是,这些人群往往只关注补钙,却忽略了K2的协同作用,成为K2缺乏的重灾区,但也是产业开发产品的核心目标人群。

新生儿:两阶段出血高峰背后的三重困境

新生儿是K2缺乏的“极高危人群”,甚至需要通过强制补充预防风险。王竹解释,新生儿面临 K2 缺乏的三重困境:一是来源不足,脐带血中K2含量极低,母乳中的K2含量也远低于婴儿需求;二是合成能力弱,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无法通过菌群发酵合成K2;三是代谢需求高——新生儿的凝血系统、骨骼发育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K2的需求迫切。

这种缺乏会导致“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且出血高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出生后数天,表现为皮肤出血、脐部出血;第二阶段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症状。因此,新生儿出生后需注射维生素K2,以规避风险——这也为产业提供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开发方向,如在配方中强化K2,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

绝经后女性:激素变化引发的“K2代谢滑坡”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这不仅会导致骨量流失,还会直接影响K2的代谢——雌激素能促进γ-谷氨酸羧化酶的活性,而雌激素缺乏会导致该酶活性下降,K2的“激活效率”降低,即使摄入足够的K2,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大会上的一组数据显示,绝经后女性的K2缺乏率高达43%,且骨密度每年的流失率从绝经前的0.5%升至1.8%,这意味着5年内骨密度可能流失近10%,大幅增加骨折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绝经后女性同时面临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问题,而K2的“双向保护”特性,能同时应对骨密度流失与血管钙化,成为该人群的刚需营养素。

老年人:慢性病+药物,双重打击肠道K2合成

老年人是K2缺乏的高发人群,核心原因在于“内源性合成减少”与“外源性摄入不足”的双重叠加。一方面,老年人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能合成K2的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减少,内源性K2的合成量降低;另一方面,老年人常因牙齿问题、食欲下降,减少肉制品、发酵食品等K2来源食物的摄入,外源性补充不足。

更关键的是,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这些疾病会干扰维生素K的代谢;同时,老年人长期服用抗生素的比例较高,而抗生素会“杀灭”肠道内的有益菌群,进一步削弱K2的合成能力。这种“双重打击”导致老年人的K2缺乏率高达58%,且常伴随骨痛、肌肉无力等症状——这也提示产业需针对老年人开发“易吸收、高活性”的K2产品,如软胶囊、咀嚼片等剂型,适配老年人的吞咽与消化能力。

面对K2的健康价值与行业痛点,产业需从产品开发、市场教育、技术突破三个维度破局,将K2的科学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精准需求。

目前,K2补充剂市场的核心方向是“天然化”——聚焦天然来源的K2(如微生物发酵的MK7、动物提取物的MK4)。同时,“复合化”成为趋势:将K2与维生素D3、钙复配,形成 “钙+D3+K2”的黄金组合——D3促进钙吸收,K2引导钙沉积,三者协同作用,解决“补钙不吸收、吸收不沉积”的问题;将K2与益生菌复配,兼顾外源性补充与内源性合成;将K2 与胶原蛋白复配,同时守护骨骼与关节健康。

此外,“剂型创新”也能提升产品竞争力:针对老年人开发“咀嚼片”“软胶囊”,方便吞咽;针对新生儿开发“滴剂”,适配婴儿的喂养方式;针对运动人群开发“泡腾片”,提升服用便利性。

未来,维生素K2产业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技术突破:一是“检测技术创新”,开发能直接检测骨骼、血管中K2含量的技术,如影像学技术、组织活检技术,实现K2缺乏的“精准评估”;二是原料创新,通过基因工程优化微生物发酵工艺,提升K2的产量与纯度,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植物源K2”,通过基因编辑让植物(如大豆、菠菜)自主合成K2,满足素食人群需求;三是“递送技术创新”,采用微囊包埋技术,提升K2在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促进肠道吸收。

这次在第17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营养健康评论就注意到,营养学界正在重新思考维生素K的补充策略。传统观念认为补充维生素K1就够了,但现在专家们强调,直接补充K2可能更有效。毕竟,K2在血液中的含量远高于K1,是骨骼健康的真实执行者。

在日常饮食中,不妨多关注含K2的动物性食品,如发酵豆制品、动物肝脏等。同时,保持肠道健康也至关重要,因为肠道菌群是K2的天然生产工厂。

骨骼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维生素K2的隐形守护作用提醒我们:在关注钙和维生素D的同时,别忘了这位重要的骨骼伙伴。特别是女性朋友,在更年期前后适时关注K2摄入,或许能为骨骼健康多添一份保障。

而对于产业而言,维生素K2不仅是一个营养成分,更是一个“解决全民健康痛点的关键方案”,它连接了补钙与骨骼健康、心血管健康、肌肉健康,覆盖了新生儿、女性、老年人等多个人群,市场潜力巨大。

但同时,产业也需正视当前的痛点:加强临床研究,明确K2的日需量与检测标准;注重原料安全,规避风险;加强市场教育,纠正消费者对K2的认知误区。

未来,随着技术的突破与市场的成熟,维生素 K2 有望成为健康产业的新增长点,从“小众营养素”走向全民健康刚需,为破解我国骨骼肌肉健康困局,以及精准营养提供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

(本文由AI辅助完成,文章核心内容及观点为作者原创)

营养健康评论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