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回家,我正要开门时,看到从对门走出几个年轻人,他们手里拿着药箱和仪器,紧跟其后的是笑容满面的刘阿姨。她一边送这些人进电梯,一边招呼我进她家。
刘阿姨老伴过世早,现在一个人独居。走进她家,只见桌上堆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保健品。她拿起一个瓶子对我说:“这是降糖的,我有糖尿病,吃了这个,现在血糖正常了,倍儿精神。你可以给你父亲买点吃。”
她情绪很高,给我一一介绍了降压、降血脂的,还有治疗骨质疏松的保健品。刘阿姨又神秘的拿出一副眼镜说这是买保健品送的,戴上这副“神镜”后,她的眼睛不干涩了,看东西清晰了。还说这些孩子上门服务、态度热情,很有礼貌,简直比她的亲孙子都亲呢。
和闺蜜聚会时,她给我吐槽公婆平时生活节俭,但买起保健品来却很大方。
周末晨起锻炼,经过一家保健品店时,看到门口有许多老年人在排队。销售人员站在街边,招呼来来往往的行人,说前一百名买羊奶粉的免费送二斤鸡蛋,吸引了很多老年人的关注。
如今,老年人买保健品的现象比较普遍。保健品的效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事实并非如此。邻居刘阿姨最终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进了医院,眼底病变而接受治疗,神药神镜都没能保她健康。闺蜜婆婆吃的保健品没有效果,去商家退货无果而气的病倒。
既然如此,老年人为什么还如此热衷购买保健品呢?
进入老年期,人们延年益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担忧。去医院看病,一来各种检查、治疗费用较大,经济负担重。二是就医流程复杂,很多老年人连网上预约挂号操作都不会。这些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使得他们不愿去医院看病。
而保健品销售采用上门服务,打感情牌的方式,正好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关怀,使老年人对他们产生好感。再加上夸大功效的宣传,让老年人相信保健品可以“药到病除”。
另外,商家采用买保健品赠送体检、健康讲座、礼物、抽奖等的促销策略,正是利用了部分老年人喜欢天上“掉馅饼”、爱沾小便宜的心理,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那么,子女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这类问题呢?
首先,做为子女,要尽量抽时间多陪伴老人,给予他们亲情关爱。引导他们科学认知自己的健康状况,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督促或陪伴他们定期去医院做检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其次,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避免生硬的说教,引导老年人正确看待保健品的功效。比如利用网络媒体曝光的一些保健品治病骗局的素材,劝导老人不盲目购买保健品。
再次,对于年纪大的老年人,子女可以协助其理财,记录每月的开支,避免盲目支出大笔金额购买保健品。
最后,对于已经受骗,身体和经济遭受损害的老年人,子女应协助他们向有关部门投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