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在合规性上取得突破,麦角硫因有望在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作为营养健康市场上的热门成分,麦角硫因在这两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从护肤领域拓展至口服营养赛道。
在近期的第17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斯维诗展出的液体麦角硫因新产品
新成分的迅速走红,首要驱动力无疑是巨大的市场需求。麦角硫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因其在细胞层面的强效保护能力,精准切中了当下消费者对内在健康与外在年轻态的迫切需求,在抗衰领域备受期待。
当前全球麦角硫因市场呈现快速扩张趋势。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3.53亿元,而到了2024年则扩大至8.0亿元。中国市场增速更为惊人。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2200万元,而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到约1.68亿元,同比增速727%,全年预期增速较2024年增加约1500%。这一增长轨迹展示了麦角硫因在中国市场的强大爆发力。
电商平台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在淘宝、天猫等平台,麦角硫因相关业务销售额从一月的约1.0亿元增至6月的2.8亿元,销量从14.6万件涨至46.8万件。这个曾经仅限于高端化妆品成分表的物质,正在成为大健康领域的新黄金。
强劲的销售数据表明,麦角硫因已不再是小众成分,而是快速进入大众消费视野,成为抗衰老领域的新宠。不仅消费者买单,市场的热情也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敏锐的资本早已嗅到机遇,开始在这一赛道进行密集布局,推动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以麦角硫因赛道中的明星企业仅三生物为例,今年4月,仅三生物宣布完成由集富亚洲与华医资本共有投资的亿元融资;7月,拓新药业宣布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对仅三生物进行增资,并将直接持有仅三生物1.75%的股权。
此外,华熙生物、川宁生物等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凭借其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纷纷布局麦角硫因的研发与生产。大量资金的密集入局,加速了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今天,国内麦角硫因生产成本已降至1万-2万元/公斤,麦角硫因产业在加速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而产能建设不断扩大,也预示着行业正处于高速布局期,行业竞争将很快从有无问题升级为优劣和成本的比拼。
虽然市场热度高涨,但麦角硫因在应用合规方面仍面临挑战。早在2021年,麦角硫因就已被纳入我国化妆品原料目录,并逐渐被消费者所认知。然而,在食品原料领域的进程却并不顺利。
自2024年起,国内企业陆续启动麦角硫因新食品原料申报,截至今年8月,已有多家企业加入申报行列,但从结果来看,要么被不予批准,要么不断延期再审。审批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艺所带来的监管难点。
目前主流生产方式为合成生物学路线,涉及转基因微生物的使用。企业除需提交麦角硫因本身的安全性资料外,还必须额外提供《食品加工用遗传修饰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申报材料》,对生产菌株的稳定性、潜在风险及代谢产物进行全面评估。多维度、高标准的审查要求,显著拉长了审批周期。
尽管在新食品原料申报上尚未出现决定性的变化,但产业上下游的积极布局和技术、产品上的快速迭代,都表现出从业者和资方对政策和市场的乐观预期,并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技术、资金、市场认知。
麦角硫因今天的成绩,不仅是成分本身的胜利,更是大健康产业向生物科技纵深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护肤到口服,从资本预热到产能落地,这条赛道正在经历一场多方驱动的深刻变革。
而一旦在合规性上取得突破,麦角硫因有望在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而对行业从业者而言,提前布局技术壁垒、关注政策动态、构建合规意识,或将成为在下一波成分浪潮中抢占先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