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丨推手科技 熊文华
“每天开门就是成本,顾客却寥寥无几。”
“搞活动不来人,不搞活动更没人。”
“员工比顾客多,库存比销量高。”
这些来自一线母婴店老板的真实吐槽,折射出当下实体母婴零售的普遍困境。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母婴行业线下渠道的销售额占比逐年下降,分别为69.4%、64.9%和59.7%,2024年线下母婴店闭店率高达24.1%。这些数据无不在告诉我们,作为行业终端的门店,正在经历最凛冽的寒冬。
01
表面现象
从“流量荒”到“利润荒”的恶性循环
01
客流断崖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
自然客流蒸发:依赖地理位置和周边社区的传统流量模式彻底失效。多地门店反馈,自然进店率同比下降超40%,工作日常常出现“店员比顾客多”的窘境。
促销边际效应锐减:“打折就有人,不打折就没人”的怪圈愈演愈烈。消费者对常规促销活动愈发麻木,而频繁降价又进一步侵蚀本就微薄的利润。
02
利润瓦解
刚需不赚钱,赚钱的卖不动
通货品类沦為“流量陷阱”:奶粉、纸尿裤等传统刚需品类陷入惨烈价格战,毛利率被压至10%甚至更低,纯粹沦为引流工具,但往往“引不来流,反陷深坑”。
利润品类遭遇“信任危机”:营养品、调理型产品等传统高毛利品类,因消费者专业度提升、信息透明度增强,加之此前部分市场乱象的影响,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和动销难题。
03
成本攀升
每一分钱都在吞噬利润
固定成本刚性上涨:房租、人力成本持续上涨,且具有刚性。许多门店每月营收刚够覆盖固定成本,现金流极度紧张。
隐形成本被严重低估: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占用成本、滞销品过期带来的损耗、频繁活动产生的营销试错成本,这些“沉默的杀手”正在悄无声息地拖垮许多门店。
这些现象并非孤例,它们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依靠旧地图,注定找不到新大陆。门店的困境,本质是传统“坐商”模式在新时代的全面失灵。
02
深层困境
传统经营逻辑的全面失灵
当我们将目光从表面的“客流、利润、成本”三大难题移开,深入母婴门店的经营肌理,便会发现一系列更深层的结构性困境。这些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而是传统经营逻辑与新时代消费环境全面脱节的必然结果。
01
认知断层
与“新父母”的需求错位
“专业”成为双刃剑:无数门店陷入了“专业陷阱”——过度追求产品的专业参数,却忽视了消费者的真实体验。正如一位95后宝妈所说:“店员不停地讲成分、讲配方,却没人问我孩子晚上睡得好不好、喂养有什么困扰。”专业能力没有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成为了与顾客沟通的屏障。
信任建立方式失效:传统门店依靠地理位置和长期经营建立信任,但新一代父母更相信“数字背书”。小红书上的宝妈笔记、抖音上的专家测评、妈妈群里的真实反馈,这些“数字足迹”构建了新的信任体系。门店若无法在这些阵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就会逐渐被排除在消费者的信任名单之外。
02
能力短板
数字化时代的“新文盲”
数据贫困:绝大多数门店对自身的经营数据处于“无知状态”:不知道哪些顾客即将流失、不知道什么产品真正赚钱、不知道哪个营销活动有效。一位行业顾问一针见血:“很多老板能说出昨天卖了多少钱,但说不清为什么卖这些钱,更不知道明天能卖多少钱。”
工具无能:尽管各类SaaS工具层出不穷,但门店往往陷入“有工具无运营”的困境。小程序成了摆设,企业微信只是发广告的通道,CRM系统里积累了一堆“沉默数据”。工具的潜力远远没有被释放,因为它们没有被纳入到完整的运营体系中。
03
系统缺失
零打碎敲的“游击战”
营销无体系:无年度规划、无月度主题、无效果追踪。活动策划全靠老板灵光一现,推广渠道仅限于朋友圈刷屏。结果就是投入产出比极低,员工执行疲软,顾客参与度持续下降。
服务无标准:服务体验高度依赖个人能力,“老板在时一个样,老板走时另一个样”。没有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没有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导致用户体验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持续的品牌认同。
04
生态位模糊
在“价格战”与“价值战”中迷失
上下挤压的困境:向上缺乏与品牌商的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政策;向下无法提供区别于电商的独特价值,陷入价格战的泥潭。结果就是两头受气,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定位焦虑:很多门店在“什么都想做”和“不知道做什么”之间摇摆不定:今天学别人做调理,明天跟进游泳项目,后天又增加产后修复。缺乏清晰的定位导致资源分散,哪个领域都做不精深,无法建立核心竞争力。
这些深层困境共同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母婴门店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升级为“系统竞争”。单点优势不再可靠,唯有构建全方位的运营体系,才能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03
困境本质:门店价值正在被稀释
门店价值的稀释并非偶然,而是在技术变革、消费升级和产业重构三重力量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种稀释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价值、信息价值和信任价值的同步衰减。
01
空间价值瓦解
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触达”
传统零售逻辑中,门店的核心价值在于spatial monopoly(空间垄断)——通过占据物理空间获得客流。但如今,这种垄断被彻底打破:
物流网络瓦解地理优势:即时配送服务(30分钟达、小时达)的完善,使得线上购买的便利性远超线下。消费者不再需要为“马上要用”而选择附近门店,空间距离被物流效率彻底抹平。
服务半径无限扩展:通过直播、社群和小程序,一家门店的理论服务半径可以从500米扩展到全城。但反之,这也意味着任何门店都要面对全城同行的竞争,护城河变成了竞技场。
02
信息价值逆转
从“信息枢纽”到“信息终点”
曾经,门店是产品信息的传播中心和消费决策的咨询中心。但现在,这种信息霸权已经转移:
消费者成为“信息强者”:超过80%的宝妈表示,在进店前已经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完成了产品研究和比对。店员的产品介绍往往成为“冗余信息”,甚至因不够专业而起到反效果。
门店沦为“体验终端”:消费者进店的目的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验证线上获取的信息(如查看实物、体验手感)。门店从决策的起点变成了终点,价值被压缩在消费链条的最末端。
03
信任价值重构
从“熟人关系”到“数字信用”
传统门店依靠长期经营积累的邻里信任维系客户关系,但这种信任建立模式正在被颠覆:
信任来源多元化: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来自KOL测评,对价格的信任来自比价平台,对服务的信任来自大众点评评价。门店老板的"人格担保"在体系化的数字信用面前显得单薄无力。
信任门槛极大提高:单一门店的承诺已经难以取信消费者,他们更相信“系统性的信任”——品牌官方授权、平台正品保障、第三方检测报告等。缺乏这些背书的门店,即便心地再真诚,也难以突破信任壁垒。
价值模型的变迁:
传统价值模型:好位置+好产品+好老板=成功
现行价值模型: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全域服务=存活
这种价值稀释的残酷性在于:它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断崖式的。许多门店老板的痛苦正来源于此——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原来的“正确”突然失效了。在生育红利、行业高速发展时期,门店只要有货就能卖,就能赚钱。而面对生育率下滑、行业下行、电商冲击等因素影响执行,很多人还是用传统的卖货思维,而没有前置的推广、种草、引流,就只能在本就日渐减少的流量中被行业迭新浪潮吞噬。
但换一个视角看,价值的稀释也意味着价值的重构。当传统的价值支柱倒塌时,新的价值支柱正在悄然建立:从卖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从经营商品到经营关系、从等待客流到创造客流。能够率先完成这种价值重构的门店,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图片
图片
破局思路:重构门店价值
从“销售终端”到“育儿服务中心”
门店价值的稀释并非终点,而是价值重构的起点。破局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门店在消费者育儿生活中的角色——从简单的卖货点,升级为不可或缺的“育儿解决方案提供者”。
01
重构价值主张
从“卖产品”到“经营客户关系”
建立会员制深度运营体系:
分级会员权益:摒弃传统的积分兑换,建立基于育儿阶段(如孕妈、新生儿、月龄等)的权益体系。例如,为孕妈提供专属待产包定制服务,为新生儿家庭提供喂哺指导等。
付费会员模式:提供付费会员服务,打包儿童健康监测(如定期身高体重管理、常见疾病预防咨询)、育儿顾问在线问答、急用产品配送等权益,打造“家庭育儿顾问”的形象,提前锁定客户长期价值。
02
重构服务模式
从“交易场”到“体验与信任中心”
打造“服务产品化”能力:
轻服务引流:将专业能力拆解为低成本、高吸引力的“轻服务”项目,如“婴幼儿睡眠评估”、“辅食添加指导”、“过敏原排查咨询”等,作为引流产品,吸引精准客流。
重服务盈利:基于引流项目,挖掘深度需求,转化为高客单价的“重服务”或解决方案,如“儿童睡眠调整套餐”、“过敏体质调理长期服务”等,实现盈利。
营造“第三空间”社交体验:将部分门店区域改造为开放式亲子互动区、妈妈沙龙区,定期举办主题式育儿工作坊、妈妈经验分享会。门店不再仅是买卖场所,而是本地育儿社群的线下枢纽,通过社交粘性提升到店频次与忠诚度。
03
重构运营模式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
客户数据资产化:利用企业微信、小程序等工具,系统化沉淀客户信息(育儿阶段、消费偏好、咨询问题等),绘制清晰的用户画像。
精准营销与预警:基于数据,实现精准的商品推荐、内容推送和服务提醒(如根据宝宝月龄推送辅食食谱和产品)。同时,设置客户流失预警机制(如超过×天未互动),触发主动关怀。
赋能导购,升级为“育儿顾问”:为导购提供数据看板(如客户画像、待办服务),武装其专业能力,使其在与客户互动前已做好准备,对话内容从“推销”转为“提供解决方案”,重塑专业形象与信任。
04
重构盈利模式
从“赚取产品差价”到“赚取服务价值”
多元化利润结构:
产品利润:精选核心单品,维持合理差价。
服务利润:来自付费会员、专项咨询、定制化服务方案(如营养包、育儿规划)的收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生态利润:通过与早教、摄影、医疗等本地异业伙伴合作,提供增值服务并分享收益,从“育儿服务中心”进化为“本地育儿生态入口”。
破局的本质,是彻底扭转思维。门店的核心资产不再是货品,而是信任你的客户关系;核心能力不再是销售技巧,而是解决育儿问题的专业服务能力;核心竞争优势不再是位置与产品,而是高效运营客户与数据的能力。成功转型的门店,最终将成为一个集产品、服务、社交、解决方案于一体的育儿生活中心,从而在新时代重构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05
未来展望
活下来的门店,做对了什么?
行业的洗牌与重构仍在继续,但未来图景已逐渐清晰。那些能够在寒冬中存活并实现增长的门店,并非依靠运气,而是率先完成了新一轮的进化。它们的实践,为我们勾勒出母婴门店未来的生存法则。
01
未来门店的三大核心特征
1. 精准的“生态位”定位:不做全能冠军,而是单项冠军
未来的市场将不再存在“通吃”的门店。成功者必定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建立起绝对优势的“专家”。
场景专家:专注于解决某一特定育儿场景问题,如“过敏宝宝护理专家”、“婴幼儿睡眠顾问”、“科学辅食指导站”。
人群专家:深度服务某一特定人群,如“高端孕妈服务管家”、“早产儿营养支持中心”、“多胞胎家庭帮手”。
模式专家:在某一种运营模式上做到极致,如“社群团购领导者”、“本地生活直播标杆”、“会员制经营典范”。
2. 深度的“数字化”融合:数据成为新的水电煤
数字化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未来门店的核心运营将完全由数据驱动。
智能决策:基于数据中台,实现选品、定价、促销、库存的自动化智能决策,大幅降低人为误判。
预测式服务:通过分析用户数据,预测客户下一个需求(如宝宝即将进入辅食期),主动提供服务方案,从“人找货”变为“货找人”。
全域营销自动化:基于客户生命周期,自动触发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活动邀约和服务提醒,实现规模化下的精准运营。
3. 开放的“生态化”协作: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
单一门店的能力和资源总有边界。未来的赢家必然是“生态玩家”,善于整合与借力。
向上整合品牌资源:不再是被动的政策接受者,而是主动向品牌方输出本地化营销方案,要求品牌匹配资源,成为品牌在区域的“战略合作伙伴”。
横向整合异业资源:与早教、医疗、摄影、保险等机构建立联盟,互相导流,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育儿解决方案,共享收益。
向下整合社群资源:将核心客户发展为“合伙人”或“推荐官”,利用其社交关系进行裂变,将门店扩展为一个拥有强大私域流量的育儿社群中心。
02
未来的分化
两种主流生存模式
基于以上特征,未来存活下来的门店将主要分化为两种成功模式:
1. “超级节点”型区域龙头
通常是当地区域性的小型连锁。它们通过强大的地推能力、会员运营能力和供应链效率,实现密集布局,成为品牌进入该市场无法绕开的“地头蛇”。其核心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和运营效率。
2. “垂直深度”型专家门店
通常是单店或少量精品店。它们规模不大,但在某一垂直领域(如高端有机辅食、感统训练、母乳喂养支持)做到极致,拥有极高的客户粘性和溢价能力。其核心优势在于专业深度和客情关系。
06
结语:转型,是唯一的出路
母婴行业的这场变革,无关乎努力,只关乎选择。它残酷地淘汰那些固守“卖货”思维、等待市场回暖的旧时代玩家;同时,它也慷慨地奖励那些率先转向“服务”思维、主动重构自身价值的探路者。
未来十年,这个行业将不再有“舒服”的赚钱方式,只有“正确”的赚钱方式。那些能够看清趋势、敢于否定过去、并全力投入新能力建设的门店经营者,终将穿越周期,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领跑者。
问题的答案,从未如此清晰:不是母婴门店没有未来,而是传统的母婴门店没有未来。现在,一切取决于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