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婴线下渠道普遍面临“进店率下滑、营收收缩”的挑战之时,小型门店往往被视为生存压力最大的群体。然而,当我们近期走访江西线下市场时,看到两家母婴店,凭借截然不同的经营策略实现了“逆市稳增”。
01
海外秀国际宝贝周燕:
硬核专业拿捏全家健康
周燕经营着两家相邻得小店:一家专注小儿推拿服务,一家主营产品销售,在行业普遍承压的环境下,客流稳定,营收健康。
下午一点,我们拜访周燕时,店里正有十余组家庭在接受服务或是排队,而周燕却告诉我们,现在上午的顾客刚刚走了一批,而下午的顾客高峰期还没到。“顾客太多了,店里有些装不下。”这是周燕奢侈的烦恼。
周燕的核心策略清晰而务实:以不可替代的专业线下服务深度绑定用户,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服务驱动型”生态:服务本身即是优质利润来源,服务门店营业额占门店总营收的近三分之一,但其成本主要为员工的工资及少量草本材料、水电费,利润空间清晰可观。
更特别的是,这家店将服务从“儿童”延伸至“全家”:孩子做推拿时,家长若有腰肩痛等不适,可免费享受按摩;若需贴药膏则仅收取物料费,手法缓解后,过渡到营养解决方案就更加顺利。正是这种附加服务,让不少家庭从“为孩子来”变成“全家信任”。
服务的专业性,让门店跳出“靠低价引流”的怪圈——服务项目不做打折促销,却能吸引新客户专程前来,“都是老客介绍的,他们觉得效果好,就愿意推荐给朋友”。
“服务足够专业,就不用靠低价引流。”周燕的底气,来自进店处架子上那十多本厚厚的专业证书和学习笔记,这是她口中的“经营本钱”。周燕的经验向我们证明:当服务足够扎实,70平方米的空间也能装下三代人的健康需求。在母婴店转型的十字路口,她的选择清醒而笃定:“深修内功”。
02
永修梦想家孕婴童邹微:
调理热潮中的冷静撤退
而另一位老板的选择却恰恰相反,疫情前后,当母婴行业刮起“调理风”,邹微却嗅到危险。“我觉得太夸张了,母婴店就是零售商,我们的本质是卖东西。调理、治病?那是医生的事。”她直言不讳。
更让她警惕的是潜在风险。一位5个月大的婴儿高烧40度,家长竟想找母婴店解决,邹微当场呵斥对方送医,结果确诊肺炎。“这种事一旦发生意外,不是一家店的问题,整个行业信誉都会受损。”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门店产品和利润结构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在邹微的门店里,营养品销售占比高达70%。支撑这一数据的,是她独特的客户管理法则。在她看来,维系客户的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母婴店服务的是妈妈,照顾好她们的情绪,剩下的就都好说了。”
“今天待在门店里等顾客是等不来的,把自己磨成苦大仇深的老阿姨,顾客更不愿意和你接触。”邹微拒绝被绑定在店里,也拒绝套路化促销,朋友圈内容多为生活分享,与千篇一律的产品广告形成反差。“顾客手上七八个母婴店微信,凭什么记住你?”
邹微的“懒”也颠覆常规:店里常无人看守,熟客自取商品、拍照付款;而在服务上,她坚持门店定位在“营养支持”,拒绝超范围服务,坚决“远离是非”。
这种“佛系”背后,同样是清晰的商业逻辑,回归零售本质、精准锚定高价值客户、用真诚而非套路构建深度信任。正如邹微的新店设计理念——弱化卖场属性,打造“妈妈客厅”。“我后面不会摆太多货,更多是休闲区:妈妈喝茶聊天,孩子玩耍看电影。”她计划引入咖啡吧、小厨房,提供免费饮品和辅食制作,“就想给妈妈们一个能待着的‘避难所’”。
03
找准定位,逆势生长
在母婴线下渠道整体承压的当下,两家县城小店,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经营路径,却都实现了“逆市稳增”。前者以“硬核专业”为锚点,将服务从儿童延伸至全家,构建了高黏性的服务生态;后者则以“清醒撤退”为策略,回归零售本质,通过提供情绪价值精准绑定高价值客户。
母婴单体店的破局,不在于门店面积大小,也不在于是否追逐行业热潮,而在于能否找准自身定位:是深耕专业服务,还是聚焦零售本质?是绑定全家需求,还是锚定妈妈群体?当许多同行在价格战与过度服务中疲于奔命时,这两位老板用扎实的经营成果表明:唯有拒绝盲目跟风,坚守自身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握住客户的心,也握住母婴实体渠道最稀缺的“韧性”。
8月25日至27日,动销中国·江西峰会即将在南昌启航,届时将会为大家呈现更细致、更全面的江西母婴市场全景,还有诸多深耕江西市场的品牌也将来到现场,助力江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