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童传媒记者 玄铠
在成都武侯区国贸时尚汇,一间看起来更像是仓库的母婴工作室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没有醒目的门头,没有高频的人流动线,甚至没有传统店熟悉的温馨氛围。唯一的“主角”,是密集陈列、品类齐全、堆满整墙的货架。
这并不是一间传统意义上的零售门店,而是一个“即时零售节点”:商品触手可及,取货路径最短,后台系统与平台配送深度绑定。在这家门店,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母婴经营逻辑——以仓为本,以配为主,以快制胜。
在走访过程中,也有母婴即时零售从业者曾提醒我们:“仓店的天花板很明显。”起初,我们对此话并未完全理解,直到进入这家门店——位于写字楼中的一间“仓式母婴店”——才切实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
这种模式确实具备效率极高、选品集中、空间紧凑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边界:一是场景感缺失所带来的服务体验不足;二是空间局限使得品类延展能力不足;三是高度依赖平台流量和即时配送体系,缺乏与消费者之间长期信任关系的构建。
在当下阶段,仓式即时零售母婴店的“性价比打法”可能非常奏效,尤其在高密度城市区域。但从中长期来看,如何突破体验、服务、品牌心智的“天花板”,是这类门店必须正视的问题。
那么,这种“仓式门店+即时零售”模式,相比传统母婴店,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隐忧?
库存直连需求,效率极致
传统母婴门店往往依靠导购推荐与场景陈列激发顾客购买欲望,讲究“留客时间”和“体验延伸”;而这种模式,几乎剥离了所有这些“慢元素”。
即时零售要求的是快速响应和库存准确,“客户下单-系统接单-店内拣货-配送员上门”,整个流程压缩在30分钟内完成。以写字楼小仓为主,意味着租金远低于临街门店,但反而可以高频服务周边3-5公里家庭。
在流量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难的今天,这种效率导向的“快商业”看上去确实让人心动。
图片
优势二
成本低,扩张轻,适配平台打法
传统母婴门店开一家至少要数十万元投入,还需人员配置、动销活动、装修设计等多重预算。而这种小仓+即时零售的方式,更轻更灵活,几万元即可试水,且可复制性极强。
同时,它更适配当前各大平台(美团、抖音、京东小时达等)对“即时零售前置仓”的策略需求。品牌方在铺设渠道时,往往更愿意支持这种高周转、低成本、数据透明的节点。对平台而言,也是丰富品类、增强履约力的重要环节。
风险一
品牌沉淀薄弱,客户黏性不足
这种“仓式母婴门店”几乎放弃了品牌经营与客户体验建设——没有专属导购、没有育儿活动、没有场景陈列,甚至没有温度感。客户更像是在“下单买商品”,而不是“进入一家门店”。
这会带来一个问题:一旦平台流量红利消失,或配送成本上升,该类门店很难拥有“自带流量”的能力。用户忠诚度不足,转介绍几乎为零,难以形成稳定社群与复购体系。
图片
风险二
供应链要求高,爆品依赖强
这种模式对选品与供应链的要求极高。因为客户通过平台进入,不会听你讲故事,唯一的评估标准就是价格、评分、到货速度。
因此,店内商品要么是爆款刚需,要么是高频低价,意味着极度依赖供应链与平台算法。这对很多中小经营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前期易做起,后期难突破。
风险三
政策、社区关系、平台规则多变
在写字楼或非商业区设置“仓式门店”,也可能面临社区邻里、消防安监等灰色地带的问题。再加上各平台对商家分层严格,一旦评级下降或履约率偏低,流量立刻锐减,经营抗风险能力变弱。
传统门店与仓式门店,能否融合?
其实,传统母婴门店也早在尝试“即时零售”的融合探索——设置“前店后仓”、打造“社区共配仓”等思路。但受限于员工结构、空间布局、数字化能力,大多数尚未形成规模化动作。
这种“纯粹仓式”的尝试,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未来的母婴店,不再是以“店”为中心,而是以“响应与履约能力”为中心,重构选址与运营逻辑。
但它也提醒我们:效率是商业的起点,不是终点。没有服务的零售,注定缺少厚度;没有品牌的爆款,终将价格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