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童传媒总编 王晨
图片
为什么200平能干掉
全国性连锁的1400平?
“我今年的奶粉生意,还涨了200万。”
一个三线城市的母婴连锁老板对我说。
这个城市400多万人,去年出生了2.4万人,出生率5‰,比全国的6.5‰还低一些。以前能生4-5万。“医院月子会所反映,龙年出生比去年好,人还可以。”
但是奶粉增长的200万,并不是来自出生率回暖,而是当地城区单店又倒闭了不少。
这家母婴连锁直营十几家,加盟十几家,当地老大。实际上,16年之前,这家地头蛇的增长很快,但高铁一通,增长就放缓了,因为一些消费被虹吸到距离100多公里外的省会去了,“高铁15元20分钟就到省会了。”
因此,通高铁之后还留在本地单店的消费,就是那些连15元都不想花、20分钟都不想走的顾客。单店倒闭,她们也不愿走远,当地老大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全国性连锁曾经杀进这个三线城市,毕竟就在省会边上,开的也是购物中心的大店,但一年多就撤走了。
地头蛇并不害怕全国性连锁,毕竟地头蛇当了这么久,他反而要蹭全国性连锁的客流,在它边上开了一家店,才200平。
全国性连锁最强的是标品,比如奶粉。最差的是非标,比如童鞋。
而地头蛇的品类比较均衡,没有死角,面积不大,针对全国性连锁做品类调整。“开业3天零辅食卖8万,平日里卖瓶装水一个月都有5000。”
就连最重要的奶粉,最后都打成了平手。“以前我们的奶粉价格高,全国性连锁奶粉价格低,有优势。现在奶粉价格都打穿了,我也能拿到全国性连锁的价格。”
全国性连锁的1400平米,有一半是在干二房东。因此,出租区域就做得参差不齐,供应和服务也不稳定。
省内像这样的地头蛇,各地都有,但是大家都不跨区,各自安好。
但是去年兴起的母婴渠道整合,还是对他们有所震动。离他们1000多公里远的一个大连锁都跑过来搞整合,而且已经整合了一批。
这引发了地头蛇们的警惕。因为整合平台最强的就是奶粉,据说整合的时候就是给当地的母婴店开出大通货的底价。整合平台能拿到最低的价格。这种诱惑是难以抵挡的。而奶粉是母婴店最重要的引流品,销量品,利润品,谁都不敢托大,掉以轻心。
于是省内的地头蛇们开始走动起来,也想整合起来,对抗大连锁。“但是不顺,难度很大,每个人想法不一样。”
真正让大家头疼的并不是奶粉,大家都是地头蛇,厂家的座上宾,手上都不差好奶粉,好价格。
有难度的是其他部类的统采。他们目前的想法是谁的品类做得好,整合就以谁的品类为基础统采,就地打通。“相同的东西就统采,不同的东西就先分采,逐渐统一。”
老大认为,一省之内的产品结构还是可以统一的,比全国整合容易。但是一个省内整合,不会有一盘干净的货。“省外会窜货,不整也会窜。”
不着急的地头蛇
实际上,地头蛇们的这种整合,并没有那么急迫。3年疫情、6年出生率腰斩,摧毁了多少母婴店,有单店,小连锁,也有当地的头部连锁。站在2024年这个时间点上,还能活下来的本土母婴连锁,规模是当地老大,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比如童装童服是很多本土母婴连锁的强项,曾经销售占比很高,利润贡献很好,但是最后也坑了不少地头蛇,上千万库存的比比皆是,现在还没处理完的也不少。但是这个省内就有一个地头蛇,童装一直做得非常好,原因无他,老板娘自己是学服装设计的。
历经这么多年经济和出生率低迷,不少地头蛇都缩店了。能保持住不关店,那这家连锁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就是反而在上升。如果还在开店,那更了不起。
这样的地头蛇,对整合没那么急迫,人家手里有自己的金刚钻。
去年大连锁掀起的全国性渠道整合,声势很大,经过早期的观望后,不少母婴店都担心错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持有这种心态的母婴店老板,往往是对自己的经营没信心了。不管外面看着多么光鲜亮丽,门店的账本情况他们自己是门清的。他们希望加入一个强大的供应链平台,不仅仅是奶粉,今后在其他部类上,也能拿到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
但是,地头蛇们没必要选择这条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当地的头部,往往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个长处,往往不是价格。今天他们利用规模跟厂家谈价格,这是结果,不是原因。能让他们做到今天这个规模的,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核心竞争力,可能是老板本人,可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团队,可能是当地形成的口碑,往往是无法复制的,也是很难被击败的。
看看先于母婴业起步的快消品业、家电业、建材业、3C业,家乐福、永辉、国美、苏宁、红星美凯龙、迪信通、百脑汇,在电商崛起之前,这些全国性连锁赫赫有名,哪一个不是品牌商的座上宾,厂家竞相笼络的对象,声势如此之大,消灭地头蛇了吗?
没有。
实际上,在家乐福、国美、红星美凯龙最鼎盛的时候,他们到全国各地开会,都会遇到一批强悍的地头蛇。之所以强悍,是因为地头蛇就在当地开店,门店数往往远多于这些全国性连锁。地头蛇在总门店数上与全国性连锁比,是十几家对几百家、上千家,绝对劣势;但是一看在当地市场,是十几家对几家,处于绝对优势。
中国市场太大了。一个城市开几家店,全国门店上千很容易。今天,一些小型业态,比如便利店、奶茶店、小餐饮,门店上千的比比皆是,要上万家才有江湖地位。
因此,很多全国性连锁,除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和重点市场,其他地方都是撒胡椒面,如果在每个城市搞一个市场占有率排行,排名在前的往往都是地头蛇,全国性连锁甚至都排不进前三前五。
零售业为什么讲究密集开店?就是要争取区域内的市场占有率。密集开店不仅仅有利于形成零售品牌,更重要的是,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方和供应商才会真正重视你,不管是更低的进货价、更多的促销资源、更好的政策支持,都要先考虑紧着你。
这就是为什么全国性连锁都要去找品牌方的总部谈合同,他们全国的量加在一起是很吓人的。如果是让地方上的分店去谈,他们在当地可能只是个三流零售商。
在商超行业,各地的地头蛇熬走了家乐福,熬走了大润发,熬走了沃尔玛,现在可能还要熬走永辉。这些都是曾经的中国商超全国性连锁老大。老大走了一批又一批,有的都退出市场了,这些地头蛇依然还在,有的还活得不错
所以,不要小看地头蛇。他们不对外扩张,就在本地开店,不忙不慌的,看到有好的档口就开一家,没有就回家睡觉。你可以说他们没有雄心壮志,仔细观察,他们也未必在精耕自家的业务,很多店走进去你会很惊讶:这种店也能活下来?!但光是不盲目对外扩张,在于过江龙的对抗中,就赢了一半了。
猫有猫道,鼠有鼠道
当一个连锁从本地向全国扩张,管理半径过长,导致管理失控,就是一个恐怖的命门。如果扩张速度太快,店长店助这种核心的开店人力跟不上,则是另外一个恐怖的命门。光是这两项,就让全国性连锁与地头蛇之间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这就是为什么连锁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去服务化。最好什么服务都没有,对人的依赖度降到最低,就像麦当劳那样,几乎所有的运营动作全都标准化,员工个个都是工具人,总部恨不得他们都是机器人呢!
母婴行业也一样。有些地头蛇曾经尝试过到异地开店,还是直营店,往往不成功。问题就在人——没有那么多好的店长店助。母婴行业跟麦当劳不同,是非常“吃”人的行业,对店长店员的依赖很重,因为顾客是宝妈,双方需要比较深度的沟通,宝妈需要有专业和温度的服务,工具人是做不到这些的。
“直营做了多年,筛掉了很多人,才剩下这些人才。”老大说,“当年某个连锁跨省扩张开直营店,如果不是老板把总部直接搬过去,亲自坐镇,扩张是不会成功的。”
其实,地头蛇们并不着急。在母婴行业,他们的体量往往在5000万到1个亿之间。这个体量,现在的行情,奶粉大品牌都会给他们直供。进货价当然没法跟全国性连锁的大单品相比,但是差距没有那么大,完全可以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弱化价差。
在最重要的品类上,地头蛇并没有被全国性连锁拉开差距。这些差距,完全可以用地头蛇其他方面的优势弥补,跟过江龙打个有来有回是没问题的。
更何况,在这一轮渠道整合中,整合平台并不是直营店扩张,而是收编当地的门店。收编的筹码,就是更低的大通粉进货价和独家的大品牌定制粉。而其他品类的自有产品,还很弱小。光是奶粉抱上了大腿,就能击败地头蛇击败其他小店了吗?
试问当年哪一个地头蛇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面对过奶粉的价格竞争,没有被窜过货?实际上,很多母婴店,都是死在窜货上。不是说他竞争不过窜货,恰恰相反,他们热衷于到处窜货来卖,精力都放在这方面了,反而忽略了服务好宝妈,以为低价是最高效的收割机。
事实证明,执迷于低价,只会把价格敏感型顾客都吸引来。而这种类型的顾客,是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的。他们就盯着价格,哪里价格低就到哪里买。站在零售商的角度,他们是质量最差的一个顾客群,从他们身上很难赚到钱。
胖东来的巨大成功,证明零售是一门综合体验的生意,价格只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要知道,胖东来的东西并不便宜,当地普通老百姓也不是天天都能去得起的。
因此,今天加入整合平台的母婴店,不要觉得一劳永逸,脱离苦海了。这只是自救的一个契机,今天的整合联盟和定制粉,拯救不了你,反而你可能变成整合联盟跟厂家讨价还价的一块垫脚石。零售是综合体验,就意味着从业者要综合提升,而不是聚焦在奶粉价格上。零售业一直是充满细节的行业,更不要说母婴这个人情味这么重的零售业,很多细节都是抠在导购这个活生生的人身上。
而地头蛇则不必惊慌于大连锁主导的整合联盟。区域性连锁和全国性连锁,各有优劣势,也有各自的商业模式,大家看起来是同行,从底层逻辑上看,其实根本是不同的商业模型,实际上针尖对麦芒的区域并没有那么大,大家都有自己的经营空间。其他行业的全国性连锁崛起扩张,反而激发了地头蛇的战斗力,最终形成楚河汉界,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