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药食同源产品正迎来一轮由技术驱动的升级浪潮。药食同源正处于从“经验传承”走向“科学转化”的新阶段。
“药食同源原料与新技术的结合为各种原料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一位从业人员在交流中如此强调。这句话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技术赋能产品价值的共识。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药食同源+新技术”的交叉领域,一个更具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矩阵正在形成。
1技术路径重塑药食同源产品力
通过与从业者的沟通和对相关资料的查询,我们注意到,已经有许多新技术应用在药食同源领域中了。
发酵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正在改变药食同源原料的传统利用方式。通过特定菌种和工艺条件,发酵可以对原料进行定向生物转化。
发酵技术的核心,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药食同源原料进行深度加工。这个过程类似于由微生物代替人体完成一部分“消化”工作——它们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降解植物细胞壁,并将原料中不易吸收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推动产品形态从传统的粉剂、切片向发酵菌粉、发酵饮品等多元化形态延伸。当前国内,菌钥大健康等工厂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药食同源材料发酵工艺和产品体系。
营养健康评论拍摄
除了提升吸收效率,发酵还能有效改善原料的固有风味。许多药食同源物质自带苦涩或药味,而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酯类等风味物质,柔和甚至掩盖不良气味,使最终产品更易于日常食用。可以说,发酵不仅提升了成分的“里子”,也优化了产品的“面子”。
超微粉碎技术的目标非常直接:打破植物坚韧的细胞壁。植物的大多数活性成分被锁在细胞内部,传统冲泡或普通粉碎难以完全释放。该技术通过特殊的机械物理手段,将干燥的原料研磨至极细的粉末状态,粒径达到微米级别。
当细胞壁被大量打破后,内部包裹的多糖、黄酮等营养素得以充分暴露。这不仅使得在冲泡或服用时,有效成分能更快、更完全地溶出,也大大减轻了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让人体几乎能全盘接收其中的营养。不仅如此,还推动了即饮类产品的创新,例如天麻、铁皮石斛等原料经超微粉碎后,可实现“免熬煮”便捷饮用,同时改善传统饮品的颗粒感,更符合现代消费习惯。在市场上,人参、枸杞、天麻、铁皮石斛等材料已经广泛应用该类技术。
北京同仁堂西洋参超微粉,图片来源:同仁堂京东自营店产品主页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卓越之处在于其高度可控性与纯净度。该技术使用二氧化碳等介质,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使其达到一种兼具气体渗透力和液体溶解力的特殊状态。
利用这种状态,萃取过程可以在低温下进行,保护那些对热敏感的有效成分不被破坏。同时,由于整个过程不使用任何有毒有机化学溶剂,从根本上杜绝了溶剂残留的风险,确保了产品的纯净安全。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精确调节压力和温度,选择性地提取出目标成分,实现高效率、高纯度的分离纯化。在市场上,该类技术主要用于提取精油类物质,例如艾康沙林沙棘籽油。
图片来源:艾康沙林京东官方旗舰店产品主页
02药食同源产业升级
我们看到在技术加持下,药食同源原料逐渐从“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品”跃升为“高附加值功能性原料”。这种升级直接推动了产业链从种植向精深加工、品牌化方向发展。
药食同源,源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饮食经验与中医智慧。今天,新技术正为这一传统理念注入现代科学的“灵魂”。
“发酵中药”“纳米级草本营养素”等概念,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重要标签。对习惯于现代科学语境的消费者而言,“经发酵技术验证”“核心成分含量明确”等科学话术,远比模糊的“养生”“滋补”更具说服力。这种基于技术的信任,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有助于吸引更广泛、更年轻的消费群体。
而随着技术推动产品走出原始形态,逐步摆脱同质化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从营销与渠道,转向核心技术、专利与研发能力。这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创新—市场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反过来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药食同源+新技术”的探索行列,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科学、更透明、更具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新生态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