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种营养素:各自负责啥?
1.维生素 AD ((复合制剂:维生素A+维生素D)
核心作用:维生素A管视力发育、黏膜保护(呼吸道、消化道),维生素D促钙吸收;二者协同,尤其适合儿童。能同时预防宝宝维生素A缺乏(如夜盲、干眼症、呼吸道黏膜脆弱)和维生素D缺乏(如佝偻病、钙吸收差);
适合人群:0-3岁婴幼儿(母乳/配方奶中A、D不足,需常规补充);挑食、少吃动物肝脏/深绿菜(缺 A)、晒太阳少(缺D)的儿童/成人。
补充注意: 成人过量补维生素A可能中毒(如头晕、肝损伤),避免与单独补A的产品叠加。
2.维生素 D3 (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单一制剂”。
核心作用:只含维生素D这一种成分,且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核心作用仅为促进钙吸收、预防佝偻病,无法补充维生素A。还能调节免疫、保护骨骼肌肉。适合人群:所有年龄段,尤其晒太阳少的人(室内工作者、老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女性、骨质疏松人群。
补充注意:可通过晒太阳合成(每天15-20分钟裸露手臂),补剂过量可能导致高钙血症(乏力、肾结石)。
给婴幼儿使用时,先看维生素AD,它适合出生后15天至2岁的健康宝宝常规补充,因为中国婴幼儿普遍存在维生素A、D双重缺乏风险,二者协同作用能更好支持视觉发育、骨骼发育和免疫力。补充剂量要严格遵医嘱或说明书,常规是每天维生素A 1500-2000 IU、维生素D 400-600 IU,长期超量会在体内蓄积中毒;服用方式为每日1次,随奶或餐后吃(脂溶性维生素随脂肪吸收更好),剪开胶囊尖端把内容物挤入宝宝口中,胶囊壳家长可食用;若宝宝喝的配方奶或吃的辅食里已含维生素A/D,要计算总量避免重复补充。
再看维生素D3,它适合两类情况,
一是宝宝饮食中维生素A摄入充足(比如常吃肝泥、蛋黄、强化维生素A的辅食),仅需单独补充维生素D;
二是家长选择“维生素A+维生素D3”分开补充的方案时。
补充剂量更明确,无论哪种情况,婴幼儿每日维生素D3的推荐量都是400 IU(早产儿可遵医嘱增至800 IU,3个月后减为400 IU),同样不能超量;服用方式和维生素AD类似,每日1次,随餐或随奶吃,胶囊型直接挤入宝宝口中即可。
最后记住3个关键原则,不盲目“二选一”,无特殊情况优先选维生素AD,避免漏补维生素A;拒绝“重复补”,若用维生素AD,就不用再额外吃维生素D3,反之亦然,防止维生素D过量;遵医嘱是关键,宝宝若有早产儿、过敏、特殊喂养方式等情况,或不确定补充哪种,直接带宝宝查血清维生素A、D水平,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二、常见补充误区:别踩这些坑
误区1:补了钙就够了,不用补 D3。
真相:缺 D3 时,钙吸收效率不足30%,补了也白补。
误区2:给孩子补 AD 的同时,又单独补 D3。
真相:可能导致维生素D过量,需看总剂量(婴幼儿每日D3 推荐400IU)。
误区3: DHA补得越多,孩子越聪明。
真相:过量 DHA无法被吸收,还可能增加肠胃负担,遵循推荐量即可。
误区4:成人不用补AD,只补 D3 就行。
真相:如果饮食中缺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可能缺维生素A,可通过复合营养素适量补充。
三、简单好记的补充原则
1.优先饮食补充:钙靠牛奶、豆制品、深绿菜; DHA靠深海鱼(三文鱼、鳕鱼)、亚麻籽;维生素 A靠动物肝脏、胡萝卜;D3靠晒太阳。
2.补剂只补“缺口”:饮食够就不补,不够再按需选(如婴幼儿缺AD、人缺 D3+钙)。
3.搭配比单补重要:钙+D3是黄金组合,AD适合儿童(A+D 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