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鳕鱼市场近年来呈现活跃发展态势,众多品牌入局推出相关产品,行业规模逐步扩大,但该领域也存在不少复杂状况。从养殖技术的瓶颈制约到市场中存在的命名乱象和品质隐患再到价格差距大等情况,都可能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01
品牌接连布局,冷冻鳕鱼真实品质存疑
近期,David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以鳕鱼为蛋白质来源的生冷冻产品,其中包括新品鳕鱼片,据了解,推出鳕鱼片是在该公司成功完成7500万美元A轮融资之后,进一步兑现其致力于提供有助于消费者增肌减脂产品的承诺。国内市场中也有不少企业争相布局,京东、东方甄选及多个辅食品牌纷纷推出相关产品。
这一趋势源于主要消费需求的升级,据了解鳕鱼本身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元素,正好符合现代人对高蛋白、低脂肪健康食品的需求,加上其制作方式简单且多样,还符合现代家庭对便捷且营养的食材的需求,品牌的集中入场丰富了市场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
不同品牌在冷冻鳕鱼市场的布局各有侧重,某品牌依托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保障产品的高效流通与稳定供应;另一品牌则借助直播电商优势,强化与消费者的互动和产品推广;辅食品牌如秋田满满、宝宝馋了和窝小芽等品牌则聚焦婴幼儿群体突出产品的细腻口感与适配性,这也推动着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
但随着更多经济便捷的冷冻鳕鱼出现在市场中,品质陷阱也将逐渐显露,西班牙消费者与用户组织发布的冷冻鳕鱼片测评报告,就揭露了这一乱象,涵盖18款冷冻鳕鱼片的深度研究显示,所有受测产品均未达到50分的及格线,其中Alcampo超市自有品牌“去皮鳕鱼”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问题,而且烹饪后肉质松散、鲜味寡淡;家乐福的自有品牌冷冻鳕鱼也存在标签与实物不符的情况。
02
产量下滑、供应量下降,养殖替代进展缓慢
2025年全球真鳕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供应难题,受捕捞配额缩减和实际捕捞量下滑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的真鳕供应已降至1950年以来的新低。笔者查询,本年度全球真鳕的捕捞量预计仅有70万吨,大幅低于以往的平均水平,而且这种供应低迷的状况可能会延续到2026年甚至更久,虽然挪威养殖真鳕的产量有所上升但对于野生真鳕供应留下的空缺来说仍难以填补。
据了解,有挪威水产公司的销售经理表示,从长远角度看养殖真鳕或许能减轻野生真鳕供应短缺的问题,但目前养殖真鳕还处于小众市场阶段,养殖真鳕目前仅占全球供应量的不足1%,短期内很难抵消野生真鳕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
技术瓶颈是制约真鳕养殖进展的关键因素,真鳕的养殖周期长达3到4年远长于许多常见养殖鱼类,漫长的周期不仅增加了养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且生产效率也偏低;同时,早期的江鳕幼鱼对海洋蛋白的需求较高也可能会导致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持续存在,这些难题使得真鳕养殖成为替代进程的主要障碍。
养殖成本高也是阻碍真鳕养殖发展的另一原因,较长的养殖周期导致资金占用时间久增加了资金成本和管理难度;饲料转化率低则使得饲料投入量增加,成本随之上升;同时,鳕鱼对环境变化敏感易因水质、温度等因素引发疾病,疫病防控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如定期检测等。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养殖真鳕的成本远高于部分其他养殖鱼类,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价格优势阻碍了替代的推进。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养殖模式难以快速替代野生捕捞,若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在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和行业整合等方面持续发力才可能推动替代进程加速。
03
命名混乱,“鳕鱼”并不是鳕鱼
在水产品市场里,“鳕鱼”名称的使用乱象早已不是新鲜事,在鱼类中鳕形目下有11个鳕科、162个鳕属,这也就是说有700多种鱼都可以自称“鳕鱼”,但从生物学的分类来看只有隶属于鳕科鳕属的鱼类才具备被称为“鳕鱼”的科学依据,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分类标准,也是基于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长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形成的界定。
但现实情况是市场上许多非鳕科、鳕属的水产品,都被商家冠上了各种“鳕鱼”相关的名称,使得“鳕鱼”这一名称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准确性。就拿“法国银鳕鱼”来说,它属于南极鱼科与鳕科鳕属在生物分类上相差甚远,但“鳕鱼”二字的存在很容易让不了解这个分类知识的消费群体产生误解觉得它就是鳕鱼的一个品种,可能会基于对“鳕鱼”的固有认知去选购,这种信息偏差直接影响了消费体验。
“银鳕鱼”的命名同样存在误导性,它在生物学分类中属于裸盖鱼科,和真正的鳕鱼没有关联其名称更多是市场流通中形成的俗称。当然对于普通消费群体而言,很难有精力去深入了解每种鱼类的分类背景,看到“银鳕鱼”这个名字很自然会将其与鳕鱼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在肉质、营养价值等方面相似。但实际上两者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命名上的混淆让大众难以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
这种命名混乱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大量非鳕科鳕属的鱼类被冠以“鳕鱼”之名销售时会模糊不同鱼类之间的品种界限,导致消费群体对鱼类的认知出现偏差,长期来看真正的鳕鱼可能会因为名称被滥用而失去其独特的市场定位,不利于水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建立清晰的命名规范至关重要,应推动鱼类名称与其生物学分类相对应,减少俗称的干扰让每一种鱼类都能以准确的名称出现在市场上,同时也能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护优质鱼类品种的市场价值,推动整个水产品市场朝着更加透明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04
品质参差不齐,真假鳕鱼混杂
市场上鳕鱼产品的品质问题一直存在,不少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抬高售价将低价购入的油鱼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换上“龙鳕鱼”“马加鳕”等听起来高端的名字推向市场,不少消费者都曾反映购买到过油鱼假冒的鳕鱼产品,食用后出现腹泻不止的情况。
之所以能够盛行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大众辨识的困难,市面上的鳕鱼产品多以切片形式销售,切片后的鱼肉看起来形态相似、颜色、纹理等外观特征差异不大很难通过肉眼直接判断其真实品种,即使是经常购买的人也难以凭借经验准确区分鳕鱼和油鱼,更不用说那些对鱼类了解不多的普通买家,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有品牌选择油鱼替代。
辨识困难也凸显了专业检测手段的缺失,笔者查询,目前现有鳕鱼源性成分检测的标准为SN/T 3589.7-2013,该标准检测范围为鳕形目鱼类主要指鳕科和无须鳕科鱼类,但对于鳕鱼的混淆品无相应的标准检测方法。要准确分辨鳕鱼的真实品种仅靠观察鱼肉的外观、闻气味等简单方法无法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鳕鱼,就连专家想要准确辨别也要查看完整的检验检疫证明或者通过DNA检测等科学手段进行鉴定。
要改善鳕鱼市场品质参差不齐和以次充好的市场乱象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比如呼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进口环节的把控和严格检验检疫,同时加大对销售环节的抽查力度。此外,还可以借助社交平台的优势对大众普及鳕鱼和油鱼的区别以及简单的辨别方法,规范鳕鱼市场的发展。
05
从几十到上百,价格差距大
鳕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布局鳕鱼市场,但当前价格差距很大,在电商平台搜索冷冻鳕鱼可以看到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例如,在电商平台上某品牌银鳕鱼尾段500克到手价130.85元;另一辅食品牌银鳕鱼宝宝装450克到手价241.73元;某品牌真鳕鱼600克到手价222元;某品牌大西洋真鳕鱼500克到手价81元;某品牌深海鳕鱼块500克到手价79元。
造成这种显著价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工工艺和市场定位是关键因素,高价鳕鱼产品往往加工较为精细,捕捞上岸后迅速低温急冻保留营养和鲜味,且会进行严格的去刺处理,尤其是面向婴幼儿食用的鳕鱼产品,例如,某品牌就在产品宣传页面强调“深海捕捞,急速船冻,锁住鳕鱼刚出海的味道”。反观低价鳕鱼产品加工工艺通常相对简单,可能仅仅采用普通冷冻有的甚至不会细致去刺,在解冻和包装环节也没那么严格所以价格也就相对便宜。
市场定位也呈现两极分化,高价产品往往注重品质和形象塑造,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例如,某品牌产品详情页附有产品DNA基因检测证明和放射性物质的检查报告,部分品牌还会通过广告宣传、高端渠道销售等方式提升知名度,目标客户是对生活品质有高要求、价格敏感度低的群体愿意为品牌和品质支付溢价。而低价鳕鱼品牌则定位大众市场,以高性价比吸引消费群体靠大规模销售盈利,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上投入少 ,主要靠价格优势打开市场。
此外,部分高价鳕鱼产品会提供一些附加值和服务,比如精美的包装,附带烹饪指南和保鲜建议,相比之下低价鳕鱼产品主要满足基本食用需求,通常没有过多附加服务和附加值,大众购买主要看重价格实惠。
但对于品牌而言,部分高价产品若过度依赖包装和品牌溢价,实际品质与定价形成落差,反而会影响市场认可度,例如,有些品牌主打“野生”“进口”概念,但产品肉质、营养等核心品质若未能超越平价竞品。而另一些品牌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原料成本、简化包装减少不必要支出,在确保产品新鲜度与基础营养不打折扣的前提下,以合理定价打造高性价比优势,反而更能夯实市场根基,赢得长期竞争力。
06
以“鳕鱼块”“鳕鱼柳”为主,产品创新同质化
尽管鳕鱼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当前产品创新乏力导致同质化问题愈发明显,表现为产品形态单一,全球70%的狭鳕加工品是基础鱼片,国内线上市场90%的销售也以“鳕鱼块”“鳕鱼柳”等简单形态为主,很少有品牌突破固有框架,导致市场上的产品看似选择不少实际差异有限。
观察各品牌的卖点也不难发现高度重合的现象,某品牌深海鳕鱼柳产品宣传页面标注“阿拉斯加原切鳕鱼,低脂高蛋白”,“多种烹饪享受美味”;另一品牌同样主打“高蛋白低脂肪鱼肉”,产品宣传页面并附有多种食谱。“新鲜”“高蛋白”“易烹饪”等表述成为通用标签,这种同质化的卖点让人难以分辨产品差异也降低了竞争力,长期来看可能迫使市场陷入单纯的价格比拼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工工艺的趋同进一步加剧了产品同质化困境,多数企业沿用传统的冷冻、切片方式对鳕鱼的深加工探索不足,工艺上的相似直接导致产品在口感和形态上缺乏创新。但随着大众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于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关注营养价值外还会考虑产品的口感、便捷性等多个方面,如果产品仅仅停留在营养价值的宣传上,而忽视了在工艺、包装等方面的实质性提升将会很难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突破同质化需要从多维度创新,品牌应摆脱对基础形态的依赖,在产品形态、工艺、卖点等方面寻找新方向,例如,结合健康饮食趋势开发新型产品,或通过差异化定位赋予产品独特价值,从而实现市场突围。
07
规范市场,执行标准亟待统一
鳕鱼品类名称的混乱源于尚未出台鳕鱼品类的官方定义,“银鳕鱼”“龙鳕鱼”等名称在市场中被随意使用,这些名称所指的鱼类可能差异显著但难以分辨,部分不法商家钻空子常利用这种模糊性进行宣传。
例如,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一绪寿喜烧”合生汇店检查时发现,以格陵兰比目鱼庸鲽鱼为原料制作的菜品,却在菜单上宣称“日式烤鳕鱼”,因虚假宣传被行政处罚50万元。
命名混乱的背后,更深层的是产业链标准执行的断层,有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获得MSC可持续认证的鳕鱼捕捞量仅占30%,而国内鳕鱼加工企业通过该认证的比例甚至不足5%。这反映出捕捞环节虽已有部分符合国际可持续标准,但加工环节的标准执行明显滞后,使得从捕捞到加工的全链条难以形成统一的高质量、可持续规范。
当前亟需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这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生产经营指引减少因标准模糊导致的无序竞争,让优质企业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为监管工作提供清晰依据有效规范市场行为,也能推动行业整体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行业思考:冷冻鳕鱼行业发展迅速,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市场规范和品质把控等问题,导致市面上产品命名混乱、品质参差不齐和价格差异大等现象出现,行业内品牌需要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产品品质与创新能力让冷冻鳕鱼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