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市场新闻 > 正文
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深度解析,教育实践的权威指导
行业编辑:林夕
2025年10月10日 10:12来源于: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
分享:

为了抓握物体,除需要把抓握的对象从周围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还需学会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和手眼协调。

手眼协调(hand-eye coordination)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随神经心理发育的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标志着发育的成熟度。

随着精细运动能力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愈来愈占重要地位,贯穿于精细运动之中,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离不开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是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的关键。

从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育可以看到,婴儿期抓握动作出现了初步的手眼协调——摆弄物体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往往还不是准确而灵活的。进入幼儿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条件下,由于成人反复示范和儿童不断模仿,儿童在经常接触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熟练地摆弄和运用这些物体的动作能力,例如,用茶杯喝水、用匙子吃东西、自己穿衣服、扣纽扣、戴帽子、揩鼻涕、洗手等。

虽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如果平时注意培养训练,手眼协调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手眼协调能力发育过程

(1)手张开及双手抱握阶段(0~3个月)

1)俯卧位: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作用,全身呈屈曲状态,四肢活动多见,上肢无法做分离运动,一旦紧张稍有缓解可见到腕关节背伸,五指张开的动作。但由于俯卧位时颈部尚不能保持稳定,会再次出现手握拳状态。偶尔出现无意识抓握物体动作,随着肘关节伸展手掌会突然张开,致使手中的物体掉落。

2)仰卧位:随着双肩对称姿势的出现,手可以移到中线位置。当手能够移到口的位置时,首先必须由视觉确认手和口之间的身体位置,然后可看到一只手,进而看到另一只手。伴随颈部控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不仅可以看到自己运动的手,视线还会从手移向物体,再从物体移向手。

3)上肢与躯干运动分离、眼和手协调运动发育机制:

①腕关节的不规则运动;

②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使上肢出现强制性伸展反射;

③俯卧位时抬头、压低双肩,双肩压低又促使头的上抬,这种抗重力状态使身体各部位间产生相互作用。

4)原始反射的作用:原始反射具有双刃剑的作用,虽然妨碍身体的自由活动,但对协调运动起到促进作用。触摸手指甲和手掌尺侧会出现逃避反应,这在发育早期占主要地位。随后出现握持反射并逐渐增强。逃避反应表现为腕关节背伸和手指伸直外展,而握持反射则表现为腕关节掌屈和手指屈曲内收。由于两种反射的相互拮抗作用,最初的握拳姿势逐渐发育成为具有腕关节背伸和手指屈曲、内收能力的功能手(图1)。

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深度解析,教育实践的权威指导

(2)手功能开始发育阶段(4~6个月)

1)仰卧位:从颈部到肩部乃至躯干的抗重力伸展活动得到进一步发育,身体的姿势位置对上肢的影响逐渐减弱,仰卧位时手能向前方伸出。此时,随着躯干稳定性的提高,上肢能够带动肩部一起向前伸出。

2)俯卧位:当需要将一侧上肢向前伸展时,与仰卧位不同,为了支撑躯干维持姿势平衡,会诱发整个腕关节呈过伸展状态。因为在这一时期,无论上肢或是下肢,只要有某个关节出现伸展或屈曲动作就会引起其他所有关节的伸展或屈曲,即各关节间还未出现分离运动;同样,不仅仅是上下肢,躯干的伸展也会诱发四肢的伸展以至波及全身。随着躯干向抗重力方向的伸展幅度增加,要使俯卧位时髋关节呈完全伸展状态,必须使身体重心转移至臀部下方,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完成向前伸出一侧上肢的动作(图2)。

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深度解析,教育实践的权威指导

3)视觉功能:眼球运动已经平稳,能够完成视觉诱导下的伸手和握持动作。握持反射有助于手伸向目标物体,这是视觉诱导的握持能力获得前的伸手动作。在双上肢支撑下身体左右移动促进了上臂回旋动作的熟练,上臂的外旋动作使得眼睛容易看到手中握持的物体。随着视线同时对手和物体注视,使得手的活动、手的感觉以及视觉信息有机统合在一起,最终经视觉神经传导通路对物体产生感知觉和认知,即只要是看到过的物体,就能回想起该物体的性质、质地、大小、形状、重量等。

4)机制:在上肢支撑还不充分阶段,常通过颈部过度伸展、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来增加上肢的支撑能力。婴儿早期上下肢运动受颈部活动的影响较大,随着用手支撑并抬高身体使得身体重心可以向左右移动,上肢渐渐出现选择性动作的发育。通过不断的俯卧位维持及姿势变换练习,促进了上肢支撑能力增强,进而促进手的伸展、物体握持及维持动作的发育。

(3)手功能多样化发育阶段(7~9个月)

独坐能力的获得解放了婴儿的双手,使婴儿手眼协调能力和双手协调自主控制动作得到迅速发育,即进入了用眼睛引导手的动作、手功能呈现多样化发育阶段。

1)姿势变换对手功能多样化发育的作用:坐位和膝立位姿势有利于婴儿对环境的探索,所需的发育时间也比较长。但又不能一直停留在某一种姿势上,还必须学会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膝立位等多种姿势的变换。姿势变换时常通过伸展上肢动作作为支撑,跌倒时常通过伸展上肢动作以保护身体,这样使得手功能得到迅速发育和提高。随着抗重力伸展姿势的稳定发育,腕关节背伸和伸手功能得到发育。在坐位按住某物时,躯干已经具备了伸展能力。由于目测距离准确性的提高,伸手抓物时手够不到或伸过头的情况开始减少,逐渐发育成手能伸向目标物体。

2)爬行对手功能多样化发育的作用:爬行练习使得手掌逐渐具备了支撑体重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手掌拱形形状的形成以便能稳固地抓住物体。承重与手功能发育关系密切,承重可提供信息反馈使小儿注意到手,同时有助于手张开,上肢伸出。 婴儿通过手掌向前后、左右做爬行运动,也促进手指的外展、伸展,以及手掌桡侧和尺侧功能的分离(图3)。

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深度解析,教育实践的权威指导

这些活动均有利于促进拇指与其他手指对指功能的发育,也为下一阶段手指的抓捏或翻阅动作发育奠定基础。

(4)手功能熟练阶段(10~12个月)

1)坐位:不再需要上肢保持身体平衡,使得腕关节和手指得到解放,逐渐能用指尖转动物体,使得手指功能得到进一步发育。

2)立位与步行:当获得稳定的立位平衡后,上肢运动功能发育逐渐从姿势的影响中摆脱出来,能够完成更有自主选择性的够取、抓握、放下等动作。但在学步过程中,需借助上肢伸展(挑担样姿势)来保持步态的平衡。独立行走能力的获得更进一步解放了小儿的双手,使精细运动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发育。

3)手指分离动作发育:当尺侧3个手指能够屈曲之后,使得尺侧有了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完成使用示指指物的动作(图4)。

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深度解析,教育实践的权威指导

能将小的物体放入比较小的容器内等取物动作的获得,为分离动作的完成提供保证。 开始时,使腕关节保持在悬空的位置进行手指动作非常困难,可以先将手放在容器的边缘以固定腕关节,然后再进行操作。此外,由于手指伸展常常会引起前臂旋后的联合运动,因此,当前臂旋后时可能会出现手指张开、手中物体掉落的现象。 手的动作开始前,一般先由视觉引导手指的活动,熟练后,即使眼睛不看手指也能顺利完成操作活动。

(5)手眼协调能力快速发展阶段(1~3岁):

涂鸦、挖沙、捞鱼、穿珠子、玩积木、堆各种建筑、捏橡皮泥等都进一步加强了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涂鸦阶段”的孩子,不仅能发展创造力、想象力,而且极好地训练了他们自身的手眼协调能力。鼓励孩子捏各种简单的东西,如苹果、香蕉等,借以锻炼两手揉、搓、按的能力。在水池中捞金鱼、塑料鱼或漂在水面上的玩具,也可以采用捉昆虫、摘花草、蔬菜等游戏活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促进智能等多方面发育。这个时期的孩子能穿脱简单的衣裤、袜子等。

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特征

随着动作灵巧性的不断提高,双手和上下肢的协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发育:当眼球运动与上肢功能发育稳定后,进一步向精细化发育。随着躯干稳定性的增高,手和眼不再受姿势的影响,由最初的手腕整体运动逐渐向手指的精细运动分化发育。

(2)抓握的稳定点由近端逐渐向远端发育:首先是手的外旋抓握,上肢由肩部带动,躯干稳定使得肩的运动成为可能;其次是手内旋抓握,以肘部和前臂运动为中心,此时肩和上臂的稳定是非常必要的;再次是三指的静态抓握促进了手指关节的运动发育,手指关节的运动需要肘部和前臂的稳定;最后是三指的动态抓握,使得笔尖运动必须依靠手指运动,手指关节稳定对保障手指运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稳定点逐渐由近端向远端发育,最终发育成能够画画、写字的手的抓握形态(图5)。

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深度解析,教育实践的权威指导

(3)眼和手发育的共同形式:眼和手发育过程具有共同特征,即都经过无目的(random)、到达(reach)、抓握(grasp)、操作(manipulation)的顺序性发育过程。6个月以前,由于还不会坐,卧位摆弄物体时,多数情况下,眼睛看不见手上的物体,手的活动范围与视线不交叉。

6个月后,能坐起来玩时,双手可以在视线的监控下摆弄物体,此时手的活动范围与视线交叉。这样,通过手和眼的作用,可以发现物品更多的特性,更快地了解环境。比如,一个玩具,眼睛能看到它的颜色、形状,手能摸到它的软硬、质地。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摆弄,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特性等。

第一阶段:不随意的动作或以反射为中心的无规则状态,如视觉主要以视觉反射、不规则的眼球转动为主,上肢以全伸展或全屈曲等共同运动形式或反射为主。

第二阶段:为达到目标物体出现了定向运动的发育阶段。此时,视觉发挥了定向作用,上肢功能是能将手伸向目标物体。

第三阶段:能紧紧抓牢目标物体的发育阶段。视觉起固定作用,即双眼注视物体,上肢功能是紧紧抓牢物体。

经过这一阶段最后达到操作阶段。第四阶段:操作阶段。视觉操作是指调节集合和视线移动,上肢功能操作是指抓、捏、回旋等手的精细动作的操作。手与眼之间的关系是视觉先于上肢,上肢接受视觉引导的同时共同协调发育。

(4)从防御向功能发育:当手遇到危险刺激时会做出防御反应,从最初只具有感觉、防御的手向具有探索、功能的手方向发育。

(5)从手到眼的发育:发育早期手活动主要有逃避反应、握持反应,由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诱导产生,逐渐发育到由视觉刺激诱导,最终发育成为触摸物体后就能像看见物体一样感知物体。

(6)利手(handedness)的发育:对称姿势的获得促进双手动作发育,当手能越过中线伸展时,不论哪只手都可作为利手优先使用,而另一只手作为辅助手使用。

出生后6个月内,表现不出哪一只手优先,但是大多数婴儿头向右侧偏的机会比向左侧偏的机会多一些。随着协调能力提高,具有动手能力,一定会表现出常用哪一只手,这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父母都是左利手,子女就会有30%的可能是左利手;如果父母都是右利手,子女左利手的可能是10%。

一般需到动态三指捏阶段(4~6岁)才能判断哪只手为利手。

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的意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才能真实地了解周围的事物。手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动可以促进脑的发育。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特性,而手则可以触摸物品,感受它的软硬、粗糙度、冷热等特性,通过手和眼的共同作用,可以发现手中物品更多的特性,可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周围环境。

此外,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动作,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特性。

眼睛的单独活动与手的单独活动对小儿的成长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手眼协调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小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对促进运动能力、智力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小儿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ND-

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