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童对话
母婴大商
中亿孕婴陈跃
Part.01
母婴大商
“
不能再拿锄头挖地
”
2015年以前,母婴行业还是一片 “ 各自为政 ” 的江湖。区域龙头各自为政,品牌代理权、渠道话语权、价格体系各自独立。那时候的母婴连锁,是“农耕时代”的缩影,靠经验、靠人脉、靠压货生存。
但短短几年间,行业风云突变。
5年前,中亿的老板们在一起开会交流,就发现电商对母婴店渠道的压力已经超过了阈值。加盟商开始上一些数字化系统,但应用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没有降低成本。
3年前,形势就已经变得相当紧急,出生人口跌跌不休,进店客人越来越少,毛利不断下跌。
要么抱团取暖,要么另寻出路。
中亿孕婴童总经理陈跃没有想过撤退。作为中亿的带头大哥,他今天要做的事,已经不是为了生存,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让企业变得更好。
但2年前开始的这轮整合,与之前的加盟扩张完全不同了,老壶装新酒不行了。“ 今天如果我还是拿锄头来挖地,加盟商可能不会跟我合作。” 陈跃对中童传媒记者说。
陈跃2001年开始创业,2003年就开始做加盟了,通过兄弟、亲戚、员工的裂变,中亿加盟系统逐渐壮大,但是2007年陈跃自己迁到成都开的第一家店,行业专家看了后说这哪里是零售店,完全是批发商,货随便一堆,没有陈列,乱七八糟。
但是架不住行业大红利。今天看来完全不入流的店,当年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今天如果我还是拿锄头来挖地,加盟商可能不会跟我合作 ”
今天,母婴店渠道从 “ 传统零售 ” 向 “ 数字化连锁 ” 转型极为紧迫。过去,一家母婴连锁靠几个爆款SKU、几个区域代理权就能活得滋润。但现在,单店生存艰难,区域龙头面临整合压力,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
Part.02
母婴大商
“
统合后台
赋能前台
”
2019年以前,中亿的系统还只是 “ 各自为政 ” 的收银系统,加盟商自己去外面买系统用,数据分散,难以统一。
19年中亿整合起来发现,加盟商各自采购的商品,加起来竟然超过70万个SKU!
“ 太杂了。” 陈跃当时头都大了,“ 有些SKU只有一个或两个,没梳理、没淘汰。”
而今天,中亿已建成一套本地部署的中台系统,支撑着全国2300家门店的运营。
数字化不仅是工具,更是战略。中亿的系统设计目标是支撑1万家门店,底层架构与支撑1000家门店完全不同,开发成本差距不止5倍。为了支撑这个系统,中亿的后台团队已有四五百人,年投入七八千万。支撑1万家门店时,后台预计不会超过1000人,人效会大大提高。
“ 数字化就是要减少人力投入,不能把地方公司的人员和设备搞太多。” 陈跃说。“ 如果未来扩展到10万家门店,可能又需要换新的系统架构。”
中亿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了门店的标准化运营、商品的集中采购、市场的统一策划,以及人才的系统培训。这让加盟商不再只是 “ 卖货的个体户 ” ,而是真正融入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连锁体系。
比如,今天的中亿,通过 “ 一盘货 ” 体系,将SKU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提升商品周转效率。
“ 典型的加盟商,一个门店有5000个SKU,其中1000个是我们发货的,创造的销售额占70%,利润占60%以上。” 陈跃说。
中亿通过商品决策委员会、成本委员会,让各省公司参与商品决策,采取投票制,动态调整进货品种和数量。总部制定退换货比例,帮助加盟商消化滞销商品。
“ 总部如果只管强加商品而不负责后续处理,加盟商不会接受。”陈跃说。“当然,这种比例需要不断磨合调整。”
这种“货权集中、运营下放”的模式,既保障了商品统一性,又兼顾了区域灵活性,是中亿“一盘货”战略的核心。
中亿的加盟模式不是 “ 割韭菜 ” ,而是 “ 建生态 ” 。2013年,中亿提出 “ 五维一体 ” 服务模型:
1.拓展:帮加盟商选址开店;
2.商品:打造“一盘货”体系;
3.市场:策划营销活动;
4.数字化:搭建美团、小程序、抖音等平台;
5.人才:建立培训体系和组织架构。
中亿的加盟模式不是 “ 割韭菜 ”,而是 “ 建生态 ”
这些服务不收钱。而中亿2003年开启加盟模式,就与传统 “ 快招公司 ” 不同,中亿从未收取加盟费,收取的事 “ 市场保证金 ”,目的是防止窜货。
“ 所以我们不特别挣钱。” 陈跃笑着说。
Part.03
母婴大商
“
不做联盟
”
在母婴行业,联盟模式曾一度被寄予厚望。但陈跃却旗帜鲜明地表示:
“ 中亿永远不做联盟。10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没有真正成功的联盟案例,而成功的连锁企业很多。”
联盟缺乏统一的利益机制和管理机制,容易结合也容易分裂。而中亿选择的是 “ 连锁 ” 模式,四级架构:“ 总部+省公司+加盟商+门店 ”。
省公司是中亿的 “ 最大加盟商 ”,由当地合作伙伴出资占大股,中亿占小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 不外乎就是利益分配。作为盟主,我们让利多一些,他们获利多一些。” 陈跃说。
云南某奶粉大代理,年销售额数亿,加入中亿后,保留原有贸易业务,同时组建团队,将门店客户转化为中亿加盟店。半年后,云南新增130家中亿加盟商,包括单店和小连锁(3-50家规模),全部更换中亿门头,销量快速增长。
看到了这样的案例,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省公司亦开始运营,带动区域门店数量增长。
中亿永远不做联盟
这种 “ 连锁+省公司 ” 的模式,既保留了区域灵活性,又实现了总部的统一管理。中亿不是 “ 收编 ”,而是 “ 共建 ”,是 “ 连锁革命 ” 的核心所在。
Part.04
母婴大商
“
硬折扣模式
”
在经济下行、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母婴行业也面临价格体系重构的压力。中亿率先提出 “ 硬折扣 ” 模式,打破传统母婴渠道的 “ 高标价+低折扣 ” 模式,回归零售本质。
母婴行业价格虚高已久,有的门店常常用 “ 标价100元,三折销售 ” 的促销套路,以至于今天要用硬折扣的一口价方式运营,竟然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回到老套路上。这导致小红书等平台充斥对母婴店的投诉,“ 导购强推 ” 成最大吐槽点。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品牌商,供货价就虚高。
陈跃认为,“ 定价权应回归零售商。”
中亿的硬折扣模式包括:
自有品牌占比超过50%;
采购采用“裸价采购、不退不换”模式,类似Costco;
重点品类集中在非奶粉类(棉品、玩具、营养品、纸尿裤等);
先公域引流,再私域运营,最后销售转化。
定价权应回归零售商
中亿通过直营店试点,用实际增长数据说服加盟商。例如,绵阳系统年增20%-30%,成为硬折扣模式的标杆案例。
Part.05
母婴大商
“
从“博弈”
到“共生”
”
中亿的发展离不开加盟商的支持。早期的加盟商多为亲戚、朋友、同学、员工,这种 “ 家文化 ” 在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模扩大,矛盾也逐渐显现。
“ 加盟商跟总部之间斗智斗勇永远存在。” 陈跃说。
有些加盟商认为,从外面拿货真的比从中亿总部便宜,但实际上,有些外面的品牌商搞障眼法,有些产品给一个低价,后面跟进去就给高价,甚至有些产品可能出质量问题。加盟商总觉得自己被总部盘剥一道,想拿到一手价,却被表面现象蒙蔽了。
中亿的数据表明:“ 统配越高的加盟商,生意越良性,增长越好,利润越好。”
当然,陈跃认为,有时候不完全就是加盟商的错。“ 也可能是我们有些东西没做好,比如市场、服务或数字化,这点我们要反思。”
陈跃对中童传媒说,他内心深处希望有一天,中亿把产品构建好后,加价率就放在10个点左右,满足服务团队的成本,让公司有两三个点的净利润,就能够长期发展。
中亿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数字化水平、强化商品管理,逐步建立起加盟商对总部的信任。同时,中亿坚持 “ 让利 ”,确保加盟商在体系中获得比外部更高的利润空间。
中亿不是 “ 控制 ” 加盟商,而是 “ 赋能 ” 加盟商,让其在体系中获得成长与收益,实现真正的 “ 共生共赢 ”。
中亿的目标是2030年实现1万家门店。这个目标看似宏大,但并非空中楼阁。目前中亿已拥有2300家门店,未来几年将通过省公司模式加速扩张。
“ 就算打八折也有8000家,我从几年情况来看,问题不大。” 陈跃说。
中亿的愿景,是通过连锁化、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母婴连锁巨头。
零售商的本质是建立信任,而非依赖具体品牌
这不仅是中亿的愿景,更是中国母婴行业未来十年的缩影。
这一轮母婴渠道整合,正在催生一批真正的母婴大商。他们不是靠压货生存,不是靠加盟费赚钱,而是靠服务、靠系统、靠品牌、靠信任赢得市场。
这句话,不仅是中亿的写照,更是这个时代母婴企业的共同心声。母婴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敢于变革、敢于投入、敢于赋能的 “ 新母婴大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