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么搞下去,跨境保健品的处境怕是会愈发艰难。
4月27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一款疑似假洋牌的跨境保健品。节目中提到,该涉事品牌名为「LAXIN」,电商详情页显示该产品为美国原装进口、保税仓发货,且在醒目位置标注了“全球购”字样。但记者在海外电商平台完全搜索不到该品牌,该品牌同时还存在夸大宣传等、虚假宣传等问题。
节目也对假洋牌的“制作流程”做了进一步介绍,以安徽某企业为例,该企业在香港注册一家有生产保健品资质的公司,产品在安徽本地工厂完成生产后出关,出关以后再清关、进入保税仓,产品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产自香港的保健品。
节目中还出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该企业工作人员称“跨境保健品由于国家暂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所以跨境保健品在成本、质量、宣传上,也很是随意。”
图源:央视财经
含量虚标、产地造假、夸大宣传......只能说,这些跨境保健品算是把“出口转内销”玩明白了。
该节目的播出对跨境保健品品牌生意经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有不少从业者反馈节目播出后第二天销量即出现下滑,消费者对“保税仓发货”的跨境保健品产生怀疑。
而将时间跨度拉长,针对跨境保健品的监管升级早有预兆,去年618前夕,NMN成分跨境保健品风传遭遇禁售,此后又有多个跨境平台提升了跨境保健品入驻审核门槛;今年315,包括央广网、新京报在内的多个主流媒体集中点名跨境保健品夸大功效宣传、使用医疗术语、售后服务不佳等行业顽疾;在近期某平台的头部跨境商家活动中,平台还特别强调将针对白牌保健品出台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山雨欲来风满楼,别让“假洋牌”毁了跨境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