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纯母乳喂养或者以母乳喂养为主,困扰宝妈的一个问题是黄疸会偏高或持续更久,也就是母乳性黄疸。
其实和母乳有关的黄疸有两种:
一种是出生一周内,因为母乳喂养遇到困难,导致新生儿摄入不足导致黄疸加重,称为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
另一种是孩子母乳喂养而且生长发育良好,但黄疸出现时间较晚,而且持续很久不退,也就是我们说的母乳性黄疸。
目前认为早期喂养不足可引起黄疸,随着坚持纯母乳喂养的家长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储备相关知识,导致母乳喂养不成功,一些孩子没能得到充足的喂养,导致黄疸加重,不得不接受光疗。
为什么喂养不足容易导致黄疸严重呢?
主要因为孩子出生后吃的少,肠蠕动就少,胎粪排出延迟或者少,从而导致胎粪里的胆红素经肠道再吸收增加。另外还有些研究显示饥饿可以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相关酶的活力不足,导致体内增多的胆红素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因为孩子母乳没能吃够,所以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生后体重下降快。正常新生儿生后的2、3内天都会出现生理性的体重下降,下降幅度大概是出生体重的4-7%,如果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则说明孩子摄入不足,容易发生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所以新生儿早期的喂养非常重要。
有效的吸吮、充足的母乳分泌、胎便顺利的排出可以减少黄疸的发生,所以要预防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需要产前储备好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分娩后第一时间肌肤接触,吮吸乳房。
关键就是要做到准确的衔乳和频繁的吮吸,确保孩子每天的小便次数达到4-6次,避免出生后体重下降幅度过大,同时避免给孩子喂糖水。
对于黄疸比较严重,实在母乳喂养困难的孩子,可以考虑暂时额外增加配方奶以改善孩子摄入不足。
通过充足的喂养,我们可以预防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的发生。
但选择纯母乳喂养或者母乳喂养为主的家长,还会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出现黄疸持续不退。这种黄疸出现时间较晚,通常发生在出生1周以后,多数持续4-6周,个别甚至长达2-3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母乳性黄疸。
吃母乳的孩子黄疸为什么消退缓慢呢?
我们发现母乳性黄疸的孩子暂时中断母乳,改配方奶喂养后黄疸可明显下降,再次母乳喂养,黄疸又上升。所以推测是因为母乳中的一些物质,现在一般认为是一种叫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物质所致。
这种酶可水解孩子小肠内那些本应被排泄的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然后又被肠道重吸收回人体,从而引起黄疸持续不退。
对新生儿,黄疸可以是一种生理状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
对成人来说,黄疸意味着疾病,但对新生儿和小婴儿,黄疸可以是一种生理状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目前我们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生理性黄疸的延续,只要孩子的胆红素没有达到光疗的标准,就不必干预。
因为对导致黄疸不退的那些疾病性因素的担心,以及我们计划免疫部门拒绝给黄疸的孩子接种疫苗,让家长倍感焦虑,导致很多母乳性黄疸的孩子被过度的检查和治疗
有别于母乳性黄疸的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因此其严重程度和消退时间常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母亲产前用药:如给母亲产前应用了大量催产素或维生素K等。
2.产程中有窒息、缺氧:由于呼吸困难、缺氧,一方面加重了酸中毒,另方面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进程。
3.分娩时损伤出血,使胆红素产生增加。
4.产后受冻、饥饿:此时体内游离脂肪酸等有机阴离子增多,与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合,而使胆红素游离血中,延迟喂养,胎粪排出延迟,可增加肠一肝循环,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为了预防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孕母产前用药要慎重,能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分娩过程中严密监护,以免胎儿发生窒息和产伤;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儿体温,适当提早喂养。若已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除病因治疗外,可应用光疗、血浆或白蛋白等治疗
需要重视的病理性黄疸
出现的时间较早,出生后不到24小时即可出现,而且黄疸一旦出现之后,短期内宝宝皮肤的颜色会迅速加深,且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宝宝会伴有贫血、体温不正常、嗜睡、吸奶无力、呕吐、大小便颜色异常、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这说明黄疸可能已经侵犯到脑神经中枢。有些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反而过迟(生后5天以后),或者久延不退,或减退后又复加重,碰到这些情况,都要尽早到医院诊治。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宝宝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宝宝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常在出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宝宝会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的现象出现。母婴知识关注公众号[母婴健康育儿指导]
(2)新生儿败血症。
2、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症。
(2)胆道闭锁。这种情况多在出生后2周才开始出现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大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宝宝一般状态良好,黄疸在4-12周后下降,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如想咨询母婴问题加小编微信1726076400 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5)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