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自主已成乳企新任务
两会期间,多位乳业代表的建言都提到了大力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自主化。比如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建议大力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建议聚焦奶业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乳制品深加工技术创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实践。
多位乳业代表的建言都聚焦原料自主和技术创新,这绝非偶然。实际上,长期以来,在婴配粉领域,诸如乳铁蛋白、脱盐乳清等多种关键原料长期依赖进口。例如我国的乳铁蛋白原料就长期从欧美等国进口。新西兰恒天然、美国杜邦、丹麦科汉森、荷兰帝斯曼等都是海外知名的原料供应商。
近年来,国家多次倡议乳业提升原料自给,打破原料“卡脖子”困境。原料自主化已成为乳企的新任务。
前瞻布局,成果已显现
近年来,国内多家乳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原料自主化道路上各展所长,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2022年,飞鹤就建成了国内首条乳铁蛋白自动化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局面。2024年,国内首条大规模自动化乳铁蛋白生产线在飞鹤克东工厂正式落成,今年1月,飞鹤又发布了首创的“乳蛋白鲜萃提取科技”,实现了乳蛋白原料生产的自主国产化,一系列布局也意味着飞鹤正形成完善的乳蛋白原料自主供应体系。
伊利在蛋白提取技术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据悉,伊利自主研发的高纯度β-酪蛋白提取技术,使β-酪蛋白纯度超过80%,远超国际报道水平的20%。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对这一关键原料的技术封锁,也为伊利后续更多的科研突破奠定了领先优势。
蒙牛在上游原料自主方面也多次取得重大突破。早在2022年,蒙牛瑞哺恩就全球首创MLCT结构脂率先应用于婴配粉产品中。据悉,MLCT是一种特殊结构的脂肪,能够提高婴幼儿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效率,降低脂肪在体内沉积的风险,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不只是MLCT,近年来,HMO已成为婴配粉行业的大热成分,在2023年10月,HMO获准应用于婴配粉产品时,蒙牛集团自主研发的 HMO 就成为首批获准名单中唯一的中国自研HMO。
澳优旗下锦旗生物则在益生菌领域取得突破,2021年由锦旗生物自主研发出中国首个婴幼儿可食用菌株-MP108鼠李糖乳杆菌获批,一举突破了海外企业对婴幼儿可食用菌株的垄断局面。
另外,也有品牌通过海外产业链布局,掌控珍稀的上游原料资源。其中蓝河乳业就凭借着“中国-新西兰-意大利”的国际化全产业链,掌握了全球约70%的高品质绵羊脱盐乳清粉资源,同时掌握了羊D90高油脱盐乳清粉、WPC80浓缩乳清蛋白等原料的核心生产技术。
无论是技术突破、产业链落地国内抑或是海外布局掌握上游原料,乳企们正纷纷用实践证明,上游原料自主化已经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为中国婴配粉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奶粉行业原料自给之路仍面临不少挑战。科研是一项投资回报周期长,短期无法看到回报的事业。原料研发和生产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通常投资能够看到成果的周期在5~8年,甚至更久。
奶粉原料自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企业坚定信心、持续投入。也期待中国乳企彻底打破原料“卡脖子”的局面,从“受制于人”到“掌握主动”,为奶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