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微博、微信圈,总能看到一些惊爆眼球的标题,加之耸人听闻的内容,而流传较广,最易让人随手转发的无疑是一些关注民生的食品谣言。其中,“吃榴莲后喝牛奶会中毒”、“奶牛产奶靠打激素”、“喝牛奶致癌”等乳制品方面的谣言更是不胜枚举。2016年5月11日,国内多家机构及权威人士在北京肃清近年来流传甚广的10大乳业谣言。
这十大谣言经过养殖专家、营养学家、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多方审核,评定。中国奶业协会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技术顾问刘秀梅等专家均参与了谣言信息的审核工作。专家表示,乳业谣言的披露将帮助消费者走出食品安全误区,提高消费者科学饮食认知水平,同时也为饱受谣言侵扰的生产企业正名。
十大乳业谣言内容如下:
1、喝牛奶致癌?
谣言:说牛奶可致癌。
真相:牛奶是世界公认的能为人们消化、吸收和利用最为理想的食物,它不仅能满足蛋白、钙等常规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能够提供其他食品少有或没有的含量虽少,但种类繁多的生物功能活性物质。据美国科学家Yong W.Park(杨W.帕克)研究,这些功能活性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癌等多重功效。全球人均奶类年消费量110多千克,欧美国家高达300多千克。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足以证明牛奶致癌是不成立的。
2、奶牛产奶靠打激素?
谣言:奶牛通过打高剂量的激素,保持不停产奶
真相:奶牛是人们经过长期培育选育出来的专门用于产奶的草食动物。其基本规律是奶牛分娩后开始产奶,60天左右配种再次怀孕,300天左右停止产奶,进入再次分娩产奶前的休整期,之后进入下一个产奶周期,这是奶牛正常生理周期,不需要打激素维持产奶。
3、牛奶越喝越缺钙?
谣言:有传言说,蛋白质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体内代谢之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占优势,是“成酸性食品”,会增加钙的排泄量,因此牛奶越喝会越缺钙。
真相:《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数据显示,牛奶中钾和钙的含量远远高于磷含量,牛奶代谢后呈碱性的元素高于呈酸性的元素,“牛奶越喝越缺钙”的说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表明,牛奶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钙源,既有较高的含钙量,又富含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因此,喝牛奶或者吃乳制品不但不会缺钙,反而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和重量,预防骨质疏松。
4、咖啡中加奶油,等于喝了牛奶?
谣言:咖啡加奶油等于喝牛奶。
真相:这是谣言。喝牛奶主要是获得优质蛋白和钙,特别是生物功能活性物质,咖啡加奶油更多提供的是脂肪,因此不能等同。
5、空腹不能喝牛奶?
谣言:有人说空腹喝牛奶会把蛋白质当做能量白白消耗掉,而且空腹喝牛奶会伤胃的意识也深入人心。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饮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造成肠胃的不适。
6、牛奶连袋加热可致铝中毒?
谣言:被誉为“白色血液”的牛奶早已成为餐桌上的必备饮品。然而,一则关于牛奶不能连袋煮的消息让爱喝牛奶的人士大呼担心。消息中称,枕装牛奶袋的内侧有一层铝箔,但只有很薄的一层聚乙烯膜将它和牛奶隔开,在煮的过程中,聚乙烯膜在高温下会发生破损,导致有铝析出,最终引起慢性铝中毒。
真相:关于食品的包装材料,我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包装牛奶使用的包装材料也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孙晓云教授指出,铝箔包装的最里面是一层聚乙烯膜,在普通水煮沸的温度不能被破坏。铝材料是比较稳定的,简单煮沸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用煮沸的方法加热枕装牛奶不会使聚乙烯膜破损,铝箔中的铝也不会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