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降价已然成为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热点关键词之一。在这一年里,各大实体卖场和线上渠道的婴幼儿奶粉先后迎来多次降价潮,众多一线洋奶粉品牌开始不同程度地降价,国产奶粉也一样加入降价大军。618母婴大促、双十一、双十二、20元付邮免费试用、“买3送1”、“买3送3”……部分品牌的降价力度更是使价格跌倒了谷底。
接二连三的促销降价,奶粉的价格低到了离谱。奶粉降价潮来了吗? 对此,行业有不一样的解读。
降价的最终目的是清库存
奶粉降价,是奶粉品牌用来促销的一种手段,大量库存积压商品,品牌商希望通过降低价格的形式,促进奶粉的销量,从而解决库存积压问题。
更重要的是,新食品安全法颁布,明年将有大批的奶粉下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有4000多个品牌,新政加严管后至少有80%以上超过3000个品牌被淘汰出局。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会选择见好就收、关门走人,所以并不排斥借促销的手段,来大量的清库存。
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也表示,“由于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可能有所偏差,企业的货源生产没有调整,产品卖不动就只有储存起来。这不是一两家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产品都积压在仓库。‘双十一’当天销售过亿的企业不少,销售一个多亿,实际上就是甩货清仓的信息。”类似“双十一”这样低的价格短期应该不会再有,但到年底之前还是有品牌促销,因此,所谓的奶粉降价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靠促销来带动销售 并非奶粉企业长远之计
为什么说靠促销和低价,并不是品牌发展的长远之计呢? 一个产品的定价,必定要遵循的流通的规则。一款奶粉从原料、生产、检测、运输到上市,其成本价格最低也要在100元以上,进口奶粉更因涉及更多的检验检测和进口入关等环节,成本价会更高,仅仅这些只是奶粉的成本价格。商家要将奶粉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各种平台费、渠道费、进场费、运营费、广告费……各种费用,都要分摊到每一罐奶粉的定价中。 网络代购的奶粉,从国外到中国的运费,少说也要100多元。试问,一个正规的奶粉企业,能够经得起多久这样的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