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杜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可谓惨淡收场,不仅相对于23年规模缩水超百亿,观影人次更是跌幅超过40%,甚至非节假日观影人次不足五人。由于全年缺乏爆款等多重因素叠加,超半数的影视上市公司持续亏损。一时之间,不禁让人唏嘘,中国电影业到底怎么了?这又能为艰难前行的母婴业,带来那些新启发,从而迭代新的运营模式呢?
研究需求,从源头生产用户要的“好产品”
通过研究今年暑期档数据,发现平均购票年龄竟然飙到了33岁,头一次超过了30岁,这说明电影院正在越来越难以吸引年轻人。如果继续用传统的方式拍摄影片,做一种自以为是的“产品设计”,那么不仅难以收获成果,反而会引发大众的方案,以电影《逆行人生》为例,本想抓住社会情绪,结果缺反而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其实影片是否爆火,与其能实现与观众共鸣有很大关系,通过认真研究当下的社会环境,会发现社会群体在加速分化,不同群体间的认知与文化差异在拉大。倘若设计的电影,离目标群体的现状有“偏离”,那么就会难以触动观众,调动不了“情绪神经”。
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母婴行业,当群体出现了分化后,品牌商需认真研究精准用户的特性与喜好,母婴店则是对周边3-5公里的用户特征分析到位,这不仅要求品牌商推动产品定位贴合新一代用户,更是加速了零售商产品结构匹配人群的紧迫性。
比如一家开在小区旁边的母婴店,其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附近的客群消费特点,从而在商品结构、购买习惯等方面做足功夫,不仅引入的商品能获得该社区母婴家庭的喜欢,更能设计出贴合针对用户的精准促销方案,未来精准营销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是生意成败的关键要素。
迭代模式,设计出更多元的生意模型
直播观看巴黎奥运会、开展剧本杀与真人演出等新的“产品”类型出炉,足以说明电影院在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吸引年轻人持续到影院观影,在传统的票房收入、小吃与广告收入外,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与过往的观众不同,这一代年轻用户喜欢新鲜与没看过的电影,他们追求有深度的内容,更希望与生活、身边的人有强关系的电影,这样能实现更好的代入感,引发与他们的共鸣。
以19天就拿下了2.37亿的内地票房的《焚城》为例,其选择了票房档期最冷的11月上映,却凭借着导演扎实的市场调研与影片定位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正如有些导演所说的那样,现在的人喜欢有深度的,跟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而作为电影人啊,得不断找新花样,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可以说用心研究用户,就能挖掘出多样的消费需求。
那么针对母婴行业而言,除了传统的商品收入外,针对新一代母婴家庭类型,研究出兼顾“功能价值+情绪价值”的好产品及服务,并配合满足情绪体验的店域场景与新颖活动,才能吸引年轻用户到店互动。毕竟有了客流量,才有了成交的可能性,倘若年轻人愿意为影院剧本杀买单,那么能提供高体验度的母婴店会员制,相信也是大有可为的新领域,比如能够为高端客户提供“贴合生理轴”的专业育婴顾问服务,或者教妈妈变美并解压的付费闺蜜会等,都有可能成为门店的“爆款”产品。
正如当前电影市场,随着人群细分而出现许多小而美的影片,未来针对不同的母婴小众市场,设计出适配的好产品和好服务,则会带来更稳固的商业回报。
当传统电影业,随着消费人群更迭而面临新挑战之际,整个行业以新人群需求为根基,开创新商业模式的改变之路,值得母婴经营者们认真研习,并转化为母婴业25年的新玩法。
作者简介:
前上市乳企品牌实操手,跨界零售业操盘手,深耕母婴行业 14 年,对品牌与零售有独特洞察,赋能全国多家母婴零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