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童研究院
2024年四季度以来,中童团队持续走访发现,即便在销售未见明显下滑的背景下,“库存”也成为母婴渠道商口中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从品牌方、代理商到零售终端,库存问题已不仅仅是“货卖不动”,而是一场关乎组织形态、品类结构、经营模型的大考。
以往,“控库存”几乎成为行业共识。电商追求零库存、门店追求快进快出,代理商更追求“周转效率”。但如今,80%的零售终端表示,库存总量同比并未大幅下降,反而“某些品类被动积压严重”;超过60%的代理商认为,品牌在推新品时,“隐性压货”情况加剧;还有部分品牌将库存“转嫁”给分销系统当作考核达标手段,“看似发货量在涨,实际在渠道压着”。
在一线门店看来,库存从“被动的堆积”变成了“结构性的错配”。
传统认知中,“死库存”往往是临期品、老包装或打不动的低价品。而现在,“打爆款”失败的新品,首批铺货量就远超实际动销能力,形成结构性库存滞留;有些“功能营养品”在高线城市表现良好,但在下沉市场压货严重,导致代理商普遍反馈“库存占压了资金,但转不出去”;甚至有部分“系统定制奶粉”,在连锁终端反响不佳,却因为品牌短期内缺乏退出机制,库存转不动,也退不回。
有渠道商坦言“库存并不代表动销,只是代表希望。”现在最大的库存问题,是品牌“高估未来”的产品设定,渠道“无法实现承诺”的配合执行。
虽然部分品牌开始向精细运营转型,但在财报和考核压力下,“发货等于销售”的指标仍未完全改变,导致新品在推广初期,渠道库存激增。有品牌人士说:“新品上市,营销周期没走完,终端还没动起来,上级渠道已经压着两个月的货。”
区域调研中,超过70%的省代反馈:新品上市频率太高;动销周期延长;库存积压导致“账面利润好看,现金流吃紧”。
而门店,“经营最怕两件事,一是没人进店,二是货在货架上没动静。”对他们而言,库存问题不仅是商品积压,更是品类选择失误、顾客信任流失的信号。
按照华东一家区域零售的反映,在他的结构当中,奶粉中端品牌价格分化剧烈,高端品牌周转变慢;一些营养品客户教育不够,复购率低,库存多为“首次尝试后未复购”的遗留;洗护棉品中,低价品被平台替代,高价品动销难度加大。
不少品牌打着“爆品策略”,频繁上新,却忽视了一线市场的真实动销反馈。尤其是在渠道碎片化、动销节奏变慢的背景下,库存周期正在整体拉长。
曾经依赖“通道打款发货”模式的品牌,也逐渐发现:库存转不动,代理商“配合度”开始下降,信任基础正在瓦解。有西南大区渠道商表示:“我更愿意做能陪我打动销的品牌,而不是只想压我发货的。”
随着品牌私域与直营仓的扩张,部分“定向渠道促销”价格低于门店零售价,门店进货热情大减,库存周转变慢,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可见,各方立场不同,对库存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出现了撕裂。
许多品牌商在走访中提出:“我不压货,竞争对手就会占领零售商的仓库和货架。”这确实是当前行业的真实困境。在整体需求增长放缓的‘存量时代’,品牌不主动推货,就会在终端失去位置,动销配额、陈列、推荐位被对手占据。
解决思路有三:
一将‘压货’变成‘共建内容’,如联合零售门店做动销预热、会员蓄水、直播清仓;二建立“动态库存占位模型”,通过数据测算每类门店真实动销周期,在合理的库存范围内争取“存在感”;三更重要的是,将库存谈判机制从“货量”导向“动销率”,以实际周转和终端销售转化来分配资源。
总体上,品牌应制定“去库存型”上新策略,一款新品上市的库存额度,不超过现有动销商品月均销量的60%。或者,将库存转化为内容和服务的触发点,通过门店直播、会员私域定向推送、专家试用等方式,让“沉没库存”变成“转化入口”。结构上做优化,不再求全求大,SKU减法是必经之路,库存数据可成为判断“砍品”与“保品”的基础坐标。
库存,是所有母婴人都绕不开的课题。它不只是商品,更是品牌战略、渠道信任、动销机制的真实镜像。当“高库存”不再等于“高销售”,当“压货”被终端清晰识别,母婴行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