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行业观点 > 正文
现代牧业2021年盈利增3成,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行业编辑:婧宸
2022年03月31日 08:54来源于:食代侧写
分享:

3月30日,作为中国“万头牧场”的标杆企业,现代牧业公布全年业绩。根据年报披露数据,现代牧业2021年销售收入70.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净利润10.3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3%,创下历史新高。

现代牧业2021年盈利增3成,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现代牧业执行总裁兼执行董事孙玉刚表示:“做大做优做强奶业,现代牧业责无旁贷”,2022年集团将以“横向做宽,纵向做深”为业务指导方针,依托奶牛养殖,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进军饲料板块、打通交易平台、培育育种业务、发展肉牛产业,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将现代牧业建设成为全产业链运营的一体化牧业集团,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现代牧业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2021年现代牧业产奶量从149万吨增长至161万吨,同比提升8.1%;另一方面,奶价也从2020年的4.13元/公斤提升至4.41元/公斤,同比增长6.8%。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牧业的公斤奶生产成本也出现了上涨,从2.29元/公斤上涨至2.67元/公斤,同比增长16.6%,不过整体小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此,现代牧业首席财务官朱晓辉表示,2021年以来,国内饲料和其他生产成本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特别是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了豆粕、玉米等价格涨幅超出预期。但由于奶牛单产持续提升和饲料结构的调整,以及在原料采购上的规模优势,化解了部分成本的上升。

另据朱晓辉透露,2022年虽然国内饲料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但现代牧业1-2月的毛利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国内奶牛养殖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国内奶价依然保持着缓慢下行的趋势,也给原奶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压力。

朱晓辉认为,驱动奶价涨跌的因素主要是受到供求关系和成本两方面影响。在供求关系上,虽然近两年国内牧场大规模进口奶牛进行补栏,但转化成产能尚需时间,因此国内原奶产能年增幅约在7%左右。不过,在这一轮行业波动中,中小牧场经营状况和大牧场的境遇并不相同。

2021年以来,国内原奶产业正在面临新一轮成本上涨的压力,但大牧场和中小牧场的经营情况差距正在拉大。在业内看来,中小牧场在牧场管理、利益保护机制等多方面存在不足,等待行业的或是新一轮整合。

由于上游原奶行业供给不足,下游乳企在大规模自建奶源的同时,也对行业中的大型牧场进行了一轮“抢购”,蒙牛收购了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原奶企业,伊利则收购了赛科星、中地乳业等,新乳业收购了夏进乳业等。到2021年底,国内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牧业公司基本被下游乳企瓜分。

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原奶行业的新变化,也在诱发行业的新一轮整合。在2014年上一个原奶周期中,过低的奶价导致国内50%以上的牧场亏损,中小牧场和散户大量被淘汰出局。由于大型牧业公司的资源已经被所剩无几,大乳企又把目光逐渐盯向体量相对较大的牧场资源。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此前国内奶价快速上涨掩盖了一些行业的老问题,比如上下游的利益链接机制问题。区别于国外上游原奶合作社掌握话语权,国内奶业是由下游乳企推动发展,因此下游乳企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奶价下行时,中小养殖企业就容易“吃亏”,要解决这一问题依然需要从国家层面去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护中小养殖企业的利益。

现代牧业紧抓整合并购的机遇,去年内分别完成了中元牧业、富源国际100%股权并购,澳源牧业52%和宁夏阜民丰90%的股权收购,共增加奶牛约9万头。去年,现代牧业还创新了以租代建运营模式,启动中国乳业产业园和林格尔万头牧场战略合作项目,并在新疆成功布局现代牧业首座规模化牧场。

截至去年底,现代牧业奶牛存栏量达到了35.4万头,同比大幅增长43%。根据2021年财报显示,现代牧业奶牛存栏的大幅增加得益于多项举措,首先是去年现代牧业自有牧场加速自繁,牛群自繁增长率达到了6.4%。

在奶牛规模增长的同时,现代牧业还通过优化奶牛基因、投资热应激改善设施、持续改善奶牛舒适度、提高牛群健康水平等措施,力保成乳牛年化单产稳健持续上升。

去年现代牧业成乳牛年单产达11.3吨,较2020年的11.1吨再有提高。同时,企业通过加大销售力度,去年原料奶产量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达到161万吨。在国内牛奶需求爆发叠加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去年现代牧业的奶价同比增长7%,有效促进了营收的增长。

为响应国家减少耗能和碳排放的号召,现代牧业去年还正式启动了“双碳项目”,全面开启减碳绿色发展之路。孙玉刚表示,目前现代牧业的单位碳排强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食代侧写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