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乳制品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但是有些消息却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
这两天,有消息称国际奶农联盟(IFCN)发布了全球乳品加工企业收奶20强榜单,其中提及了,去年20强企业收购了2亿吨原料奶(标准乳),占全球原奶产量的25.4%。
当然,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最为关心的是,有这样一组数据流传开来:2015年,国内第一大乳业巨头即伊利(600887.SH)在国内收购了680万吨原料奶,占全球奶产量的0.9%,排第12位,比2014年提高4位。国内第二大乳业巨头即蒙牛(02319.HK)国内原料奶收购量为580万吨,占全球奶产量的0.7%,排名第18位,位次不变。
有些人报道上还比较客观持重,但也有人直接以“伊利比蒙牛去年多收了100万吨原料奶!”为标题进行报道,似乎有意在给乳业双雄制造一些嫌隙,但两家乳业巨头其实和平相处的很好。
另外,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对此,多位业界人士称这个数据有夸大之嫌。
一位乳企内部人士坦言,了解了一下情况,那个数字不是很靠谱,有点放大了,伊利蒙牛的收奶量在一天一万吨多左右,两家的量应该都在400万吨的量级,伊利应该会多一些,但也不大会超过450万吨。
另一位乳牛养殖企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据其了解,伊利蒙牛每家每天的收奶量,最多都没超过一二万吨,而且近三年基本没涨。
“两家乳企的收奶量应该没有这么高,特别是伊利的收奶量高达680万吨,我持保留意见。” 一位乳业专家指出。为此,在伊利、蒙牛两家上市公司的2015年年报,并没有找到上述数据。
伊利方面给出的回复是,公司2015年收购原料奶的数据,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在上交所公告中进行披露。
那为什么国际奶农联盟会收集到伊利蒙牛去年在国内收购原料奶的数据呢?
特仑苏、安慕希等产品在市面上销售,会走商超、电商等很多渠道,尼尔森这样的调研机构就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得出某某产品的市场占比、增幅比例等,有时也能大致计算出某某产品的销售情况。
虽然有一部分原料奶收购存在中间商如奶站,但现在原料奶收购一般都是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牧场直接对接的结果(合作牧场、自有牧场),加之奶农、牧场数量很多,伊利蒙牛收购哪些奶农、牧场的原料奶,外人很难得知详细情况。
一位乳业专家表示,伊利蒙牛在国内收购多少原料奶,最清楚的主体莫过于伊利蒙牛,按照常理,如果国际奶农联盟的确要公布全球乳品加工企业收奶20强榜单,应该会和各家乳企进行沟通询问,从而得到相关数据。
然而,众所周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个最重要、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就是公告,而不是什么第三方平台。
因为,在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之时,都会写这样一句话“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也就是说,一旦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董事会都是要负责的。
但是第三方平台发布上市公司的数据,上市公司董事会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因而,虽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还是建言伊利,能够在上交所公告一下去年收奶情况,以正视听,而且这也是好事啊!
有不少人士借助这组数据,来告诫乳牛养殖企业不要再去指责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不收原料奶了,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
实际上,作为国内乳业的脊梁,无论是伊利还是蒙牛,都为中国乳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高,功不可没,我们对此诚心钦佩。
但一码归一码,我们就事论事,不能混为一谈!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6中国奶业展览会上就表示,实事求是地讲,乳品企业在收购原料奶上也也尽了最大努力,比如伊利;但是企业终究是企业,即使有社会责任感,也不能无限量收购。
“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收就是赔。现在库存奶粉有40万吨到50万吨,库存高导致收购很困难。不管谁来协调、贴息,下游销售不畅这就是死结。” 高鸿宾称。
但五谷君从多方面了解到,现在乳企奶粉库存40-50万吨,其中有一部分都是进口大包粉;换言之,这些奶粉库存并不都是乳企收购国内原料奶喷粉的结果,有些是乳企自己从国外进口大包粉积累起来的库存。
据说乳业是一个江湖,敢于说实话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