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爸宝妈都会经历婴儿啼哭的情况,而且是无法安抚的。
看医生后,各种检查做完,提示宝宝一切正常,但是就是哭闹,遇见这种情况,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过度哭闹。
为什么婴儿会喜欢啼哭?
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有效方式,婴幼儿往往通过啼哭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出现饥饿、不适、疼痛或者需要获得关注常会引起婴儿啼哭。
一旦哭吵持续时间过度或者没有可解释的原因时,易引起家长的焦虑。
临床上根据婴儿哭吵的特征主要分为正常哭吵、过度哭吵、疾病引起的哭吵及不明原因导致的哭吵。
什么是过度哭闹?
过度哭闹指婴儿每天哭闹超过3小时,每周至少发作3天,持续1周以上且无明显发育落后。
过度哭吵的婴儿每天哭闹行为常见于生后3月之内。一般集中在傍晚。6周到达高峰,3个月结束,比一般婴儿更加难以安抚。
多为良性自限。但是过度哭吵会引起母亲焦虑。
新近研究发现,超过3个月以上的小婴儿过度哭吵是日后出现儿童行问题、发育障碍、睡眠饮食问题、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偏头痛的高风险因素。
为什么婴儿会出现过度哭闹?
婴儿过度哭吵主要是由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和婴儿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损伤、发育与气质、抚养问题等方面有关
一、胃肠功能紊乱
最早解释肠痉挛发生的理论就是胃肠功能紊乱。包括牛奶蛋自过敏、肠道吸收不良及胃食管反流等。
肠道吸收不良是另一种可能导致过度哭吵的原因,因为它会引起肠道过度积气、腹部不适等。但是研究也表明,这一原因只能解释一小部分肠痉挛婴儿的发作。
肠痉挛发作的另一可能得原因是胃食管反流。尽管有研究报道部分婴儿的过度哭吵与胃食管反流有关,但是综合所有的研究认为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两者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婴儿哭吵有较大的关系。纯母乳喂养儿肠道内埃希菌属多,非母乳喂养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少,肠道菌群种类少,肠道低菌群分布更易产生炎症,引起婴儿哭吵。
有统计数据表明,非母乳喂养婴儿出现过度哭吵的概率是母乳喂养婴儿的1.86倍。
二、神经系统问题
婴儿出生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者发育不完善可导致婴儿的过度哭闹。
过度哭闹婴儿出生时的中枢神经系统对感觉刺激的敏感性可能比同龄人更高,这种早期敏感性解释了多达48%的随后哭吵行为。
生物钟调节功能紊乱也会导致婴儿的哭闹行为。
生物钟在婴儿出生后的前3个月成熟,通过调控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生物钟调控人体多种激素的分泌,如皮质醇、褪黑素等。
皮质醇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在早上8点水平最高,晚上12 点分泌最低,体内皮质醇分泌失衡是婴儿发生哭吵行为的危险因素。
夜间母乳中含有更高水平的褪黑素,可以延长婴儿的睡眠时间,减少哭吵行为的发生。
处于产后抑郁症时期的母亲由于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体内的褪黑素分泌减少,要儿也更容易哭闹。
三、发育与气质问题
有大量研究也报道了婴儿哭闹与发育以及气质类型有密切关系。
婴儿的气质或情绪反应特征有相当大的变异。那些气质上较敏感、易激惹和紧张、适应性较差的婴儿因为感觉阈值低而容易哭吵,他们对环境中不适当的感觉输入更脆弱,易受到伤害。
婴儿通常用过度啼哭表示自己未受到监护人足够的爱护。
另一种调节不良的婴儿被认为可能存在多个方面的中枢功能异常,包括情感、喂养及运动等。
很多时候这些原因之间很难完全区分,会有较多的重叠。
四、抚养问题
在过度哭吵的婴儿中,有些存在持续亲子关系不良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在2个月时哭吵达到高峰,且并不会短期内随年龄增加明显下降。同时这些婴儿还存在喂养、睡眠,以及家庭关系不和等因素。
有些父母不懂得用适当的回应满足婴儿的需求,这样就增加了婴儿突然哭吵的时间。
对于缺乏经验、焦虑的父母对婴儿的回应更缺乏敏感性。
而过分的不适当的回应婴儿,例如当婴儿在大哭大叫时抱起他,这一行为既是婴儿以后哭吵的原因,又是婴儿以后持续哭吵的一个反应。这说明父母还没有学会与婴儿之间和谐的相互作用。
五、其他原因
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母亲受教育程度、分娩时体验、生育年龄、获得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和婴儿的哭闹行为有关。
母亲妊娠期间是否主动吸烟或被动环境性吸烟也会增加婴儿发生过度哭吵行为的风险。
许多慢性疾病已被认为是导致婴儿绞痛的原因,包括乳糖不耐受症、便秘等。
过度哭闹的婴儿需要排除以下两种情况
0
1
正常的啼哭
正常新生儿2周时每天总计哭吵2小时,至6周时到达高峰,几乎每天总计3小时,然后逐渐減少,至3个月时,大约每天总计1小时。
婴儿啼哭主要发生在傍晚的时间。
喂养不当也会引起婴儿哭吵,如喂养不足或过度喂养、不适当的吸吮等均可致小婴儿过度哭吵。
0
2
疾病所致的哭吵
过度哭吵是指除了哭吵之外,其他方面均健康的婴儿。
因此,在对婴儿作出“过度哭吵”的诊断之前,应当排除生理上的疾病。
通常有下述一些情况需排除:
其一是急性疾病,如尿路感染、中耳炎、腹泻时的肠道痉挛、嵌顿性疝和慢性胃食管反流;
其二是食物过敏,如牛乳过敏、乳糖不耐受,这一原因较前不太明显;
其三是注意排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遗传综合征,有研究发现1岁以下过度哭吵婴儿中5.1%存在潜在器质性疾病。
哭闹最常见病因依次为小儿肠痉挛、肠套叠、过敏性紫癜、嵌顿性疝、巨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