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童传媒记者 原野
近期,不少网友都给出了今年的人口预测,结果都指向750万,这个没有官方盖章却集体押注的数字,是随性猜想还是民间智慧的研判?
经梳理推导逻辑,记者发现这一结论并非主观臆测,而是基于国家卫健委公开披露的育儿补贴申报数据,通过科学设定申报量合理值与覆盖率阈值,反向推算出目标人群基数,进而计算得出2025年出生人口的参考值,具体推导依据如下: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9月10日,全国已提交超2400万条申报信息,占目标人群约80%。(最新消息显示,全国累计提交量已增至2881.4万条)
按照统计报告学表述惯例,取申报量最高合理值2480万(超过该数据或将表述成接近2500万),同时采用申报覆盖率最低合理阈值75%(若低于此比例一般表述为超70%),通过反向推算目标人群总数=申报量÷覆盖率,即2480万÷75%≈3300万,即目标群体总体数量约为3300万。
目标人群具体指哪些?根据育儿补贴规则,符合国家生育法规、2022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的婴幼儿(0-3岁)均属于补贴目标群体。
2022-2024年三年间,我国新生儿总数累计达2812万,而对应生育补贴目标人群总量为3300万,两者相减后形成约500万的人口规模差值,即2025年1—8月出生人口规约为500万,将这500万按比例推算至全年12个月,得出全年出生人口约750万。这一推导结论虽源自民间视角,却紧扣政策覆盖范围与实际出生数据的关联逻辑,是具有参考价值的预测数据。
为提升预测的严谨性,记者在上述推算基础上增加了一步推导步骤:按照新生儿数量下半年多于上半年(历史数据显示,9-12月是我国新生儿出生的高峰期,以2024年为例,全年出生人口954万,其中上半年为433万,下半年为521万,下半年较上半年多88万)。基于此,记者将2025年出生人口的预测区间适度上调至800万至850万之间,通过引入季节性波动规律增强了预测的严谨性。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算结论,不妨再看一下权威机构对2025年我国出生人口的预测结果。联合国人口司在其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报告中预测,2025年中国出生人口为870万,后续逐年递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考虑到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生育意愿下降等因素,2025年出生人口预计在850万至950万区间波动。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上半年出生人口约402万-406万,全年预计850万。
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记者认为2025年我国出生人口规模大概率处于850万左右。
01
依然是全球最具活力的母婴消费市场
多位人口学专家指出,出生率下滑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且一旦进入下行通道,很难再实现质性回升。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500万关口,并在短短三年内进一步滑落至1000万,这一趋势在疫情后并未如部分预期般出现反弹,仅在龙年被传统生育文化和2023年结婚登记小高峰的叠加影响下呈现短暂小幅回升,短暂推高出现小幅回升。从当前趋势判断,2025年出生人口将延续人口结构转型期的下行特征。记者认为,真正对出生率形成持续制约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压力导致的结婚率持续走低,进而影响生育基数与生育意愿,成为抑制生育率的关键变量。
从长期人口发展规律看,未来随着育龄女性数量持续减少、生育意愿结构性走低,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行为模式转变,我国出生人口或将长期稳定在600万-800万区间。
但抛开基数谈总量,观察年度出生人口绝对规模,2024年我国约956万的出生人口数量近乎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32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生人口的总和(合计约为970万)。显然,尽管中国出生人口较峰值大幅回落,但单一年份的新生儿绝对体量仍稳居全球第一梯队,构成了支撑母婴产业的坚实的消费群体基础。
图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24出生人口数量
出生人口下降,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经历过显著的新生儿数量高峰,但随着均GDP提升、城镇化深化、教育普及与女性职业发展意识增强,共同推高了生育的机会成本,导致出生人口自然伴随社会发达程度提高而递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发达经济体同样普遍面临人口规模缩减的挑战,但其母婴产业非但没有停滞,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依然是技术创新、理念迭代与标准升级的重要策源地,保持着稳定的母婴消费需求。例如,美国依托强大的科研投入与消费市场迭代,持续输出高端婴童用品、配方食品;欧盟以严苛的安全标准如REACH法规、EN71玩具安全指令和可持续理念,让欧盟认证成为全球母婴产品的品质通行证;日本将精细化育儿融入母婴产品研发的每一个环节,牢牢占据高端市场的文化认同高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则以天然有机乳业供应链优势辐射全球……
对我国母婴行业而言,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标志着依托人口增量、依靠规模扩张就能实现业绩增长的“躺赚时代”已然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深刻的转型阵痛,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变,从单一产品供给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跨越。
记者认为,从新生儿绝对规模、经济韧性和社会稳定性等多维视角综合研判,中国仍是全球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母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