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启迪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拟变更公司名称并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正式将企业名称变更为“古汉养生健康产业集团股份公司”。名称变更完成后,公司将相应申请变更证券简称,证券代码保持不变。企业名称往往折射战略重心之变,此举意味着启迪药业将进一步聚焦健康养生板块,强化大健康布局。
不久前,葵花药业也发布“一老一小”双引擎战略,其中,“一老”领域聚焦成人慢病管理,通过创新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成为战略落地的关键抓手;“一小”领域则持续深耕儿童健康需求,形成双轮并进的增长格局。
这类转型并非企业个体的战略微调,而是医药行业在政策、市场与需求三重变量作用下的集体转身。
01转型动因:
政策、市场与需求的共同催化
医药企业纷纷布局大健康,本质是对行业生态重构的积极回应。
政策是驱动转型的关键力量。集采常态化重塑市场规则,药品利润持续收窄,倒逼企业寻找新增长曲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2275.2亿元,同比下降1.2%;利润总额1766.9亿元,同比下降2.8%。这样的下滑趋势已持续三年,而与此同时,大健康产业却呈现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8万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2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
另一方面,“健康中国2030”战略持续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国家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和社区健康等领域密集出台支持措施,引导资本与资源向大健康领域汇聚。一压一拉之间,医药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战略路径。
在销售终端,政策同样明确指引转型。今年4月,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文件中多项内容与药店行业密切相关,明确要求零售药店拓展健康促进、营养保健等功能。强调发挥零售药店执业药师优势,开展合理用药、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知识咨询和宣传,推广健康消费理念,为药店从单纯的“药品销售终端”向“健康服务枢纽”转型指明了方向。
“当前零售药店面临客流下滑、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共性挑战,而‘产品结构单一、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用户黏性弱’是制约发展的核心痛点。”在2025西普会上,葵花药业集团副总裁刘光涛说道:“消费更注重品质与体验,且对专业服务的依赖度显著提升,这恰恰是破局的关键机遇。”药店端的升级需求,也从渠道侧推动了药企的战略重构。
消费需求演变同样为企业转型指明方向。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0%,老年慢病管理需求正在迅速扩张;而新生代父母对孩子健康的关注,也已从疾病治疗延伸至生长发育、心理情绪、营养均衡等全维度健康管理。民众健康意识提升和需求分层,正推动企业从“药品供应商”向“健康服务方案提供者”演进。
02行业重构:挑战与机遇并存
医药企业的大健康转型,不仅意味着战略重心与业务模式的变革,更预示着整个行业生态的重塑。它们凭借深厚的研发积累、成熟的渠道网络和强大的品牌背书,迅速切入健康管理、营养补充、慢病干预、母婴护理等细分市场,在扩大行业整体规模的同时,也推动服务标准与专业门槛的提升。
然而,这种“跨界”也为原有从业者带来显著冲击。传统健康服务机构及产品供应商,将面临来自医药企业的激烈竞争,后者在消费者信任、专业背书及合规能力上具备天然优势,缺乏核心服务能力或差异化定位的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剧。但另一方面,医药企业的入场也将激活市场的“鲶鱼效应”。
可以预见,未来的大健康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边界分明。医药企业、健康服务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各类主体将趋于融合,共同构建以消费者健康为中心、预防与管理并重的新生态。这场转型远不止于商业机会的拓展,更是整个行业的价值重构。而那些最早拥抱变化、夯实服务、坚守长期主义的参与者,无论来自何方,都将在这一浪潮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