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现在,中国因疫情仍旧有多个城市处在封控状态中,很多母婴同行也都被困在了家里,部分区域的门店也都处在停业之中,即使没有封控的广大地区,各地对差旅和货运管理也非常严格,这一切都给母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雪上加霜的困难。
如果疫情是霜,那究竟什么是雪呢?是2020年开始新生儿数量的大幅下滑?还是奶粉品牌快速集中化导致的毛利衰退?还是被一件代发搞乱了的控区控货呢?
每一个从业者的心里,都对这场雪有一个自己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那雪下得正紧!
《中婴商情》有个“小太阳”的绰号,就是因为我们多年来一直都在鼓励母婴同行,面对寒冬不退缩。
但2022年的3月我们却在头版撰文,主张一部分同行及时止损,择机退出母婴行业。
之所以有这种转变,确实是我们看到了当下母婴行业面临的多重压力,远远超出了一部分同行的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无论是行业内部还是行业外部的消费大环境都异常严峻,4月18日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3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5%,也恰恰佐证了我们的判断。
随之而来的,我们也收到了不少同行的咨询和探讨,难道母婴渠道真的要消亡了吗?发展了20多年的母婴实体渠道真的就没有未来了吗?
今天我们也在这里明确地阐明《中婴商情》的观点:母婴实体渠道一定是有未来的,局部同行的退出并不代表整体行业的消亡,恰恰相反,一部分人的退出其实代表着行业正在焕新,就像您去理发店,虽然剪掉了一些头发,但结果却是您更美更帅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您如何能努力做到,成为留下来的头发,而不是被剪掉的头发。
《中婴商情》从来不是口号派,而是务实派,所以我们认为母婴实体渠道一定有未来,是有具体的操作方向的。
下面我们就来阐述这些应对困难,增量创收的方向。
一、母婴服务项目撑起门店利润半边天。
如果您不是一个刚刚进入母婴行业的新手,又或者是一个《中婴商情》的多年老用户,看到这里您一定会有老生常谈的感觉。
没错,从7年前的2015年我们就开始在全国不遗余力地倡导母婴店开展服务项目,要主动重塑门店的盈利模式,从而避免被动地成为剪掉的头发。
100多场的宣讲,近2万人次的老板听过了《母婴店盈利模式重塑》的课程,我们欣慰地看到,有19平方小儿推拿项目月销20万的门店,也有县城600平米服务门店一年三四百万业绩的小连锁,更有服务项目一年能做2000万的地级市连锁。
汇员帮2021年母婴实体店消费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母婴服务项目在9大品类中以毛利率60%排名第一,近乎是奶粉品类毛利率的5倍。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一部分母婴店已经靠服务项目的盈利能力,坐上了正在驶向安全大陆的救生艇。
当然我们同样也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有20多家门店的连锁老板亲口告诉我说服务项目做了都没成,也有同行每次听课都会努力用反证来否定服务项目
所以,我们开始转变自己,奉劝那部分至今还不愿意坐救生艇,更愿意泡在雪水中的同行,以退出方式及时上岸,避免最终损失更惨。
二、借势实体店的春风,成为本地年轻家庭的“最惠国”。
高层对于过去20年来互联网平台的无序发展正在纠偏中,而保就业的大方针也愈发坚实,所以“让实体店旺起来”“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的一股股春风正在吹向实体店。
从商业层面来讲,实体店的获客成本已经占据优势了。
而线下实体店中,母婴店的客情关系几乎是最优质的,汽车4S店的客单价是奶瓶的几百倍,但心理敏感性却比奶瓶低很多,所以母婴店客群的高度敏感性就是我们的护身符。
如果您是连锁店,就要充分建立供应链优势,让本地的年轻家庭在信任你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到优质低价的好东西,从婴幼产品到家庭消费,成为他们放心购物的“最惠国”。
如果您是社区单店和乡镇店,就要靠刷脸成为宝妈家庭最熟悉的街坊店,依托产品和服务,赚取他们的信任溢价。
最后,我们说个有趣的事,近期我们调研了一些母婴店已经退出后的转型方向,分别是:农产品、鞋店、小吃、书法培训、美甲、百货小超市、猪仔销售、成人用品、苗木、建筑等行业。
看看咱们曾经的同行转行去做的下面这些生意,您认为他们的转型会好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