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妈妈来袭:“品质”VS“个性化”
阿里和京东造就了中国无数的符号,互联网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很容易暴富的行业,同事也使得大家很少关注高品质的产品和品牌。口袋育儿创始人麦田坦言,中国离高品质还差得非常远,“中国的育儿体系是一个很粗糙的,很烂的,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我就觉得所谓的品质是一定要提供科学的,靠谱的信息,这是第一基础。”
知妈堂创始人辛永健对母婴产品的“速度”与“品质”能否同步产生疑问,“做自己的高品质产品,前提是这个产品做起来的模式,有些东西跟投资人在聊的时候,投资人要的是拿钱,把模式做起来的,投资人不给我钱,我的企业能不能活下去,我希望我的产品和服务被用户所认可,这就是有速度和品质不一样的东西。”
85后的耿卫婷则觉得,个性化、差异化的母婴产品更重要。“现在真的不希望去买,再贵,再大牌,这不我无想要的生活方式,我想把我的女儿按照hellokitty一样的抚养,我们更加看重的是独立设计师背后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和生活的含义,而不是这个产品本身品质的问题。”
O2O+P2P:互联网思维做母婴医疗教育的新尝试
针对孩子的医疗教育这一块,无忧草CEO左翼觉得,孩子天生都是好的,需要被教育的是父母,她认为,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教育,父母可以尝试做“阶梯式父母”,即,孕期三个月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六个月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爸爸妈妈一到这个阶段要上网去接受这个课程,不一定参加线上的活动。可以请带孩子的奶奶一起来学习,整个家庭在教育体系形成了同频,就能够对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
张震觉得,不论是幼教还是K12抑或是医疗,脱不开两个概念:O2O和P2P。线上的东西终归要落实到线下;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权贵现象,比如孩子生病了,则可以请一些有名的家教和医生,免去权贵垄断或者看病挂号难的困境。
有调查认为,到2015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母婴产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但母婴市场的前景探究仍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看有识之士们如何“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