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去尝试依托互联网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手段,同时也进行移动线上的新型营销模式。我国的传统乳制品行业也紧跟这一潮流。
继蒙牛宣布打造“云端牧场”、伊利开始与腾讯合作销售以来,国内乳品业界龙头纷纷插上电商的翅膀。对国内传统乳品行业来讲,“触网”或许能成为他们重拾消费者对国内奶源信心的突破口。
潮流势不可挡“触网”各显其能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降低成本,开拓新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内乳品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不少乳制品企业开始转变战略思想,积极与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结合,寻求新突破。
蒙牛宣布打造“云端牧场”、伊利开始与腾讯合作销售,新希望高调推出“互联网牛奶”,乳业竞争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伊利凭借本土龙头的优势,率先开辟了互联网营销新渠道。在天猫、一号店、京东、QQ网购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上大量铺货,通过“触网”的方式降低渠道成本,减少企业的市场推广费用,扩充赢利空间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价格方面的优惠。
新希望乳业的“触网”则是与顺丰优选达成合作,推出目前国内首款只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常温牛奶。据了解,新希望旗下的双峰乳业,在入驻支付宝钱包服务窗短短10天内便在杭州销售了24万瓶鲜奶。
虽然在多数人眼里“互联网思维”只是一个概念,截至目前在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范本,但行业创新历来如此。东方艾格乳业首席分析师陈渝表示,“创新、变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其他同行都在转型,还有一些跨界进来的,不求变革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
“阴影仍未消散”内忧外患雪上加霜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给全国的乳品行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奶粉的“质量困境”不仅影响中国奶源在消费者心目中地位的恢复,更成为制约国内乳业扩大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而这两年中国大陆消费者在欧美甚至香港抢购婴儿奶粉的事件也是很好的证明。
除了消费者信心的缺失,我国乳品生产成本偏高,也是制约国内乳品企业扩大生产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由于中澳、中新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乳品行业的关税协议,导致我国对这两个国家的乳制品进口关税逐步降低,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乳品行业的市场竞争。另外,自2015年3月欧盟取消牛奶配额后,更多低价进口乳制品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大。
“触网”并非全面胜利低价成为突破口
据国产乳业资深人士透露,“国产乳品企业‘触网’后,由于节省了线下营销和渠道成本,低价变成了国产乳品跟进口乳品竞争的有利手段。”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线下营销成本,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和中间环节,并把这些利益空间更实际地让利于消费者,牢牢锁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触网”也抓住年轻妈妈网购的习惯,可以说是一举多赢。
对此,一位网友表示,虽然可以接受去商场或超市购买乳制品,但是“考虑到平时工作和带孩子需要兼顾,已经没有时间去停车位少、结账排长队的超市购买了。而在网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足不出户坐等购买的乳品送货上门,加上各大网站时不时推出的团购优惠,这样既省钱又便捷省时的购物体验实在让人难以拒绝。”
各大乳制品企业在“触网”后,销售量和市场份额都有所增加,价格优势进一步吸引着国内的主流消费群体。“国内乳制品企业在积极‘触网’寻求新突破的同时,更要注意把好自己的质量关,不要让7年前的悲剧再度上演”,资深人士分析。
除此之外,我国的电商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基础薄弱的弊端。对此,国产乳制品企业在积极“触网”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自身企业的大数据建设,应通过与IT巨头的合作,实现自身企业的可视化管理和精细化运作,把“触网”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