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
营利双增!澳优发布2025半年报
8月27日晚,澳优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澳优实现营业收入38.8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5.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4.1%。
飞鹤发布2025年半年报:营收91.5亿元,海外门店数增长270%
8月28日,中国飞鹤(6186.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5亿元(人民币,下同),净利润10.3亿元,现金流充沛达64.8亿元,展现出稳健的经营基本盘与财务韧性。2025年上半年,飞鹤婴配粉全渠道市场份额及销量继续稳居市场第一。期内,飞鹤以硬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发布“乳蛋白鲜萃提取科技”及国内首个HMOs全谱系数据库,科技壁垒持续加固。国际化战略提速成效显著,北美市场进驻商超超1500家,海外门店数同比增长270%。东南亚布局同步推进,成功登陆菲律宾市场。
蒙牛2025上半年实现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3.4%
8月27日,蒙牛发布2025年度中期业绩公告。公告显示,蒙牛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15.7亿元,经营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13.4%,经营现金流实现同比增长,经营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至8.5%。
2025年上半年伊利实现营利双增
8月28日,伊利股份发布2025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达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奶粉及奶制品营收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伊利整体婴幼儿奶粉(含牛奶粉和羊奶粉)市场份额更是升至18.1%,跃居全国零售额市场份额第一。
小鹿蓝蓝在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4.37亿
8月27日,三只松鼠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三只松鼠实现营业收入54.78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8亿元。其子品牌、定位“儿童高端健康零食”的小鹿蓝蓝在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4.37亿元,占总营收的7.97%,业绩报告显示,小鹿蓝蓝在报告期内实现持续增长并盈利。
动态
恒天然向兰特黎斯出售消费品业务金额增加
近日,恒天然表示已与其在澳大利亚的最大客户之一Bega Cheese解决了纠纷。此次和解意味着,法国兰特黎斯(Lactalis)上周宣布的收购恒天然消费品业务的金额将从38.45亿新西兰元增至42.2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176亿元)。Bega为此同意,恒天然向兰特黎斯出售全球消费品及相关业务的交易结构并不构成Bega许可证下的控制权变更。因此,恒天然澳大利亚业务持有的Bega许可证授权将被纳入剥离范围。(新西兰先驱论坛报)
蒙牛任命新CFO
蒙牛董事会宣布,自9月1日起王希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委员职务,张平不再担任公司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沈新文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委员、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资料显示,沈新文现年53岁,2022年9月至2025年8月任中国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同期出任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中国食品持股65%)副总经理兼副首席财务官,并兼任中国食品多家子公司董事。(公司公告)
亚马逊9月起对儿童玩具类目实施直接验证制度
2025年8月28日,亚马逊宣布自9月起对儿童玩具类目强制实施“直接验证”制度。该制度要求卖家通过平台认可的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TIC)完成产品合规验证,验证结果将由机构直接提交给亚马逊,取代卖家自行上传合规报告的传统模式。新规旨在进一步加强儿童玩具产品的安全与质量监管。(DoNews)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京东、阿里位居前三
8月28日消息,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结果显示,京东集团、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据悉,此次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至270.2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达到43.05万亿元;净利润合计1.80万亿元;研发费用总额1.13万亿元,研发人员总数115.17万人,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7%;纳税总额达1.27万亿元,纳税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40家,占500强比例为48.00%。
京东旗下跨境电商品牌Joybuy正式登陆法国市场
8月28日消息,京东旗下跨境电商品牌Joybuy在法国上线,并计划不久后进入德国市场。这是继今年春季Joybuy在英国重新亮相后,京东在欧洲市场的又一重要布局。此次法国上线后,德国将成为Joybuy在欧洲的下一个目标市场,持续完善京东在欧洲的跨境电商版图。(增长工场)
数据&趋势
韩国6月出生人口同比增长9.4%
根据韩国统计厅编制的数据,6月份共有19953名婴儿出生,比去年同期增长9.4%。这是自1981年该机构开始编制相关数据以来,6月份同比增幅最大的一次。韩国统计厅官员Park Hyun-jeong表示:“这一上升趋势是由于去年第一季度以来结婚人数持续增加、30多岁女性人数增加、对生育的看法更加积极等因素造成的。”(环球市场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