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202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按需引进体育师资,尤其是高校优秀体育毕业生和优秀退役运动员等要充实到体育教师和教练队伍中,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体育机构有资质的专业教练,补充专项体育教学与训练所需的师资,保障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纲要》明确,强化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系统规划对体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每位教师每年要参与不低于1次的培训活动,通过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纲要》明确,体育课的时间中小学一节40(或45)分钟,每节课应该包括10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分钟左右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和放松拉伸等。
《纲要》指出,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基本运动技能主要是中小学生在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滚翻、攀爬、钻越、支撑、悬垂、旋转等方面的动作发展内容。而专项运动技能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的单个和组合技能。
《纲要》明确,要突出能力评价,包含基本运动能力评价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基本运动按照各学段必修必学的基本运动技能确定评价内容;专项运动可依据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结构化内容确定评价内容,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比赛能力的评价。
《纲要》明确了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体育教学将会更规范、科学、系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