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苏城大多数中小学均进入了紧张的期末考试模式。而期末考试的成绩之后,最让小学生爸爸妈妈们“神经紧张”的“热词”非“三好生”莫属。
看重“三好生”的家长人数不少,他们认为:这证书是孩子一个学期各方面努力的结果,也是助力未来升学的“武器”;但也有家长不以为然:“三好生”就是各种条条框框,抑制了孩子天性的发展,再加上与升学挂钩,功利色彩渐重。
事实上,这些年来,关于“三好生”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教育评价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把视线聚焦“三好生”,邀请家长、老师议一议这个老话题的新情况和新思考。
【老师】
又到了“一年最是为难时”
进入期末季,很多小学班主任向记者坦言:又到了“一年最是为难时”——“三好生”不好评,尤其是低年级的班级。“孩子们成绩表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家长关注度又特别高,稍有不慎,家长就可能提出质疑了。”一位小学低年级资深班主任告诉记者说,“其实孩子都懵懵懂懂的,并不太在意,但爸爸妈妈们通常不淡定。”
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城多数小学的期末评价都还绕不过“三好生”。从鼓励孩子的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出各类单项奖,有的学校甚至人人都可获奖;但在家长、学生心目中,分量最重的还是“三好生”(或者相应的全能奖项)。而三好生的名额比例,各校也不尽相同。多数学校的“三好生”人数限定为20—30%,一般每班10人左右;也有的学校的做法是:只要孩子符合所有选项标准,就能评三好,“低年级时,一个班的‘三好生’人数还真不少的,50%都能评上。”
各校“三好生”的考评机制也不同,从全面发展的宗旨出发,越来越多的学校都细化了具体要求。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有些学校还引入了“自荐—任课老师同意—班级投票—公示”等程序,“由此,很多家长也就更加‘心累’了,比如副课有‘短板’的,在外面找机构补,找任课老师沟通;而为了过‘班级投票’一关,平时有心的家长还会注意让孩子和同学搞好关系。”一位老师说。
【正方家长】
我们为什么看重“三好生”?
娃评三好,爹妈为何“抓狂”?来听听家长们的心声——
吴妈妈的娃现在读五年级。她看重“三好”,觉得这是孩子实力的体现。她说,孩子能评上三好学生不容易。我们小时候只要是学习好,“老师就可以直接指定三好学生人选。现在可不一样了,门门课都要优秀,还要得到各门任课老师的认可,学生要上台演讲,为自己拉票……除了学业优秀,为人处事,口才,人际关系等等各方面能力缺一不可。”所以她认为,现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方式已经大有改变,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家长看重“三好生”还是有道理的。
曾经一直为孩子评不到三好学生而心烦的李妈妈告诉记者,最近特别开心,孩子终于有资格评上三好学生了。她家孩子成绩不错,但体育是短板,为此她还和老师沟通过,希望能手下留情,结果被拒。没想到这学期孩子自己开窍,定了小目标,制定锻炼计划,发奋努力了。孩子还一本正经地和妈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就是最了不起的。在李妈妈看来,“三好生”这个评价抓手虽然有时略显苛刻死板,但确实可以激发孩子努力上进,勇于向自己的弱项发起挑战。
另一位周妈妈的发言则更有代表性:“那些说三好生不重要的,都是有初中名校学区房的,所以才能那么云淡风轻的。”她坦言,自家地段中学不太理想,小升初想试试一些名校的实验班,而据她了解,“三好生”仍是多所名校招生时重要的条件。“有的热门初中,择校‘门槛’要求11张三好生证呢,你说能不叫人着急上火吗?”
【反方家长】
成长不该被条条框框束缚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理念和选择的日益多元,苏城也有不少家长对传统的“三好生”评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一贯推崇宽松式教育的王妈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没有“学霸”的基因,但可能在别方面非常出色,从学业成绩来说,可能是评不上三好学生的,非要以“三好生”的标准去逼迫孩子“就范”各种“全能”,很可能得不偿失。“像我家孩子喜爱艺术,画画、跳舞都学得不错,每学期还能评到个小明星奖,孩子每天都很快乐这就够了。”
还有的家长觉得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简单僵硬”,比如把“思想品德好”仅仅看作是不和同学发生争执,“学习好”仅仅是考试成绩比较高,“身体好”仅仅是考核的体育成绩达到要求。一位陈妈妈说:“我的孩子有善心,会把平时的零花钱、压岁钱存下来,去帮助失学儿童。可他在学校和同学有时会小打小闹。”“我的孩子虽然每次考试成绩一般,可是他特别喜欢看课外书,知识面很广,也不能说他不爱学习吧。”
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除了孩子的学业,更注重孩子天性的保护,在他们看来“三好生=好孩子”的思维定势应该改变了,家长不必太在意“三好生”,被“三好生”牵着走,应该多多欣赏孩子的各种优点和长处——
“孩子们一样在努力,就不要按照三好生硬框框来要求孩子,最好顺应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特点去培养。”
“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不只是需要配合度高的好孩子,但在三好制度下,其他孩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如果一定要评比鼓励孩子,希望万紫千红都是春,能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和价值,给予各种人才成长的空间。”
【思考】
“三好生”真的那么重要吗?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为三好生“抓狂”的基本都是小学生家长。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当不当得上“三好生”,对许多家庭来说显得无足轻重。“只要中考、高考成绩争气,当不当三好都不重要了。”一位家长说。
由此联想,小学阶段的“三好生”之所以被家长看重,很实在的原因还是因为“小升初”。记者了解到,虽然苏城“小升初”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但家长还是希望给孩子最优的教育资源,上名校。“如果没有学区房,又想要让孩子上热门的优质初中校,那‘三好生’证书就是‘敲门砖’;一般好一点的学校,都要求四、五、六年级全优全三好的,然后现在各种实验班项目,报名删选,也要看‘三好生’证书。”一位小学班主任如是说,记者各方了解后,也证实她所言确是实情。由于小学阶段并没有统一升学考试的“标尺”,“三好生”被许多初中校作为“小升初”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也就不奇怪了。
近年来,取消“三好生”评选的呼声也一直不断。对此,教育业内人士分析:对于三好生,小学生家长“抓狂”、中学生家长“淡定”的现状正好说明,“三好生”作为一种评价机制,本身并没有“罪过”,它对于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只不过,当它和“小升初”挂上钩后,就显得有些变味。事实上,如果应试教育、择校升学的大环境不变,即使取消了“三好生”,家长、孩子仍会被别的一些证书、考级所“绑架”。“排除少数爸爸妈妈的‘面子’虚荣心,其实真正让我们不淡定的,不是‘三好’,还是‘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