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奶粉所谓的“原装原罐进口”“特殊配方”“接近母乳”“不上火”能匹配这些宣传词的成本真的高吗?如果不是,钱又都被谁转走了呢?
中国每年1700万左右的新生儿,中产阶层家庭占比也就20%-30%,其余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对奶粉价格相对敏感的消费群体。
这几年,经常有身边朋友让笔者向他们以及他们的朋友推荐奶粉品牌,而我参考的标准主要包括:奶源、工艺及配方。这三个方面决定了产品品质,其次要看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家庭条件,尽可能为他们选择与之支付能力相匹配的品牌和价格。
多次推荐下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屌丝家庭推荐高端奶粉时,他们明知负担太大,但仍有些人会咬咬牙,还是购买了;向富裕家庭推荐性价比高的品牌时候,他们会觉得我在怀疑他们的支付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作为厂商和渠道商,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一切手段确保利润空间,以“原装原罐进口”“特殊配方”“接近母乳”“不上火”等各种口号为宣传卖点,纷纷提价;消费者虽然是宝宝,但购买权在年轻妈妈群体,尽管他们工资微薄,但为了宝宝口粮,却很舍得花钱。
生产成本
以牛奶粉为例,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成分主要包括:原料奶(湿法工艺的是生牛乳;干法或干混工艺的大多是基粉),乳清粉、乳清蛋白粉和乳糖,植物油,以及维生素、钙等营养元素。
按照重量来计算,一罐婴幼儿配方牛奶粉中,牛奶占比不到25%;乳清粉、乳清蛋白粉及乳糖占比接近50%;植物油占比17%左右,其余为各类营养元素。
如果按照成本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企业把生产成本划分为:原辅料,加工费,包材和税收。
还是以婴幼儿配方牛奶粉为例,目前原辅料成本大约为40000元/吨,折合为36元/罐,一罐900克;加工费折合下来每罐平均10元;包材大概为每罐5元钱;税收在5%以下,每罐大概在10元左右。
综上,大部分婴幼儿配方牛奶粉的成本其实差不多少,每罐生产成本在60元左右。
渠道利润
很多消费者纳闷了,明明成本只需60元,却为什么卖300甚至400元?欺负我们钱多人傻吗?!
其实,厂家宝宝心里也很苦,因为把产品生产出来后,他们还没有完成任务,只有按照把产品出厂,进入渠道,再通过终端门店,把奶粉送到宝宝口中,才算完成了最后一公里。而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利润支撑,否则这条产业链就中断了。
以某些品牌的多级代理模式为例,奶粉出厂后,要经过国代-省代-市代-终端门店,每一个环节都至少要保证20%以上的毛利率,而且只有大品牌靠走量可以这样玩,这就通过层层加价,把产品终端价格给抬上去了。如果出厂价是100元/罐,经过这四个环节,终端价将至少200元以上。
一些国产新锐品牌,目前还没法采用这种多级代理模式,大多都直接跟重点门店连锁谈判,厂家直供门店。或者跟一些具有区域零售资源的配送商合作,通过他们来进入各大连锁系统。
目前一些中小品牌奶粉的出厂价大概在80-100元,直供终端门店,或者通过配送商供给连锁门店,零售价格大概在200-300元,即便买赠,终端毛利率仍然可以维持在50%以上。
最值得关注的是洋奶粉,其实按照进价和零售价,终端的利润空间非常窄,但因为消费者点名认购,如果没有这个品牌,就有可能造成客户流失。于是,为了留住或吸引客户,很多门店还必须采购一些进口品牌,通过搭售纸尿裤、其他营养品的方式来赚点钱,或者引导消费者换奶、更换利润空间更大的奶粉品牌。
那么,很多人会问了,洋奶粉的暴利都让谁赚走了?抛去宣传、市场营销和推广费用,动辄300甚至400元的洋奶粉仍然具有巨大利润空间。
宣传服务
与其他食品不同,奶粉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这个品类比价特殊,因为涉及到乳品知识和配方科研,因此相对更专业、更科学,并不能以简单的成本价格论去分析。
综上所述,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于是,部分大品牌奶粉企业就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去进行宣传教育,比如某企业开设的妈妈课堂,某企业这些年坚持做的亲子课堂,其实都是告诉年轻妈妈们,如何科学理性生、养、教。
奶粉企业去各大卫视、网络、户外及报纸进行的软硬广宣传,更多是在塑造品牌,在众多奶粉品牌中向消费者刷一刷存在感,但类似妈妈课堂、亲子课堂之类的宣传方式,则是基于市场服务的文化理念推广。
随着奶粉新政实施,“进口奶源”“益智”等宣传语禁止使用,以往铺天盖地的宣传推广模式宣告终结,接下来拼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品质和服务。在这方面,很多品牌是需要加大投入的,这也会进一步增加成本,最终都要传导到终端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