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玄幻剧称霸的暑假,生活剧《小别离》真的算是一股清流了。该剧讲述了在三个平凡家庭里孩子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人到中年的父母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焦头烂额,矛盾不断的琐碎故事。
故事踏踏实实,不矫情不做作,许多亲子之间的相处细节,直击人心。不论是当父母的,还是当儿女的,或多或少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比较有意思的是,笔者注意到,这部聚焦教育问题和亲子关系的剧,引发了不少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剧中设置的三个家庭,在经济能力上分别属于普通工薪、中产阶层和新贵土豪。三个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让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面临着不同的境况和选择。这个设定,被认为是在“阶层差异”、“拜金”上大做文章。
然而在笔者看来,三个家庭的结构与阶层没有直接关系。阶层不过是大背景,设定不是为了凸显阶层而设定,而是为了凸显孩子教育问题的普适性:不管什么家庭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小别离》中三个看似阶层差异大的家庭,在教育问题和亲子关系上,要经历相似的痛楚、焦虑和压力。
三个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有钱土豪家——孩子成绩差,继母与继子不合;中产家庭——孩子的成绩问题以及高压教育造成的亲子间的矛盾;工薪家庭——夫妻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经济困境。
除了经济困境,这其中的大部分问题,是任何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经历的。
而事实上,在本剧关键内容教育观念这一点上,三个家庭在初期体现出了趋同性:家长都因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无比焦虑;都习惯于替孩子做决定,纯中国家长式的望子成龙,呵护有余,理解沟通不足。最重要的是,都把教育的目的看得无比功利。
为什么教育改革说了十几年仍然谁都不满意,追根究底,还是社会价值观单一,对于“成功”的定义很唯一,所以教育的目的很专一:教育就是学习成绩。
不管有钱没钱,在许多中国父母眼中,学习成绩似乎就是孩子通往成功的唯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途径。
这种千家万户教育观念的趋同,笔者窃以为,是因为中国教育体系和转型期社会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把教育的方式和目的带偏了。
在这个问题上,经济意义上的阶层,并没有决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所处阶层对教育方式有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自身的性格、经历、眼界。
比如海清所饰演的童文洁,对孩子方方面面的过度焦虑与她的阶层和原生家庭并无决定性关系(剧中并未交待她的阶层和家庭背景),她对孩子的焦虑是她特有的经历决定的:成年后失去双亲,性格独立好强,一路打拼至今,情感上无所依傍,让她产生了习惯性的危机感和走一步看十步的焦虑。
工薪家庭里的母亲佳妮也是一个例子。和丈夫金志明一样出身平平,年轻时一穷二白,受教育程度没有特别高。但金志明身上的安于现状,胸无大志,在佳妮这儿一点没有。她极其追求“上进”,考证学习为升迁,对女儿的要求极高。
送女儿出国留学的想法,虽然有过于功利和想当然之嫌,却也展现出超越阶层的高瞻远瞩和勃勃野心。佳妮个人特质里的精明和野心,个人奋斗的劲头,都完整体现到了她对孩子的教育上。
从这两个母亲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许多典型中国母亲的特质。正如海清之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很多妈妈非常强势,自己这一生完成不了的期许和愿望,都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以弥补自己的遗憾。她们不仅希望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还希望做孩子人生的主。”
父母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也是该剧主题之一,同时也是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我们家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但是她突然青春期就来了,让我开始接受她的陌生。”黄磊在描述剧情时曾这样说道。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一夕之间和父母拉开距离,变得满腹心事、不耐烦、叛逆。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初期,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与原生家庭关系的开始。全世界的孩子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然而,中国孩子们的青春期,考验的往往是父母:在这个正常的过程面前,中国父母往往惊慌失措,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