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作为成年人说谎或许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大家对谎言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是如果幼儿说谎,你还会无动于衷吗?尤其是在3~7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经常出现隐瞒事实,刻意撒谎的现象家长们就要千万注意了,如果疏忽大意或者置之不理,不仅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还会严重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我对于孩子说谎现象的研究和重视来源于邻居家发生的一件事情。邻居刘女士有一个3岁的女孩叫毛毛,到了该上幼儿园小班的年龄了,但是毛毛特别讨厌去上学。刚开学没两天,毛毛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告诉照顾自己的奶奶说“奶奶,妈妈说让我明年再上小班,你把学费要回来吧”!当时奶奶没有想到自己3岁的孙女竟然会说这么有水平的谎话,竟然相信了,结果做了一件乌龙的事情。刘女士给我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我刚开始还觉得好笑,但是后来仔细一想,孩子这么小就能编造如此带有技术含量的谎言,是不是个别现象呢?我就围绕孩子说谎这个话题做了个社区邻里家庭访谈,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聊聊家常。结果发现关于幼儿说谎的故事还不至一个呢!
在访谈中了解到,孩子撒谎的内容有关于“学习方面”,例如欺骗父母说老师没有留作业,隐瞒真实的考试成绩等;有关于“金钱”方面的,例如假借各种名义向父母要钱等等;有关于“犯了错误”隐瞒不报的,例如和同学发生矛盾,受到老师的批评等。这些谎言也不是什么大事情,有的父母知道后没太在乎,有些父母可能会严厉的批评孩子。我们父母对于孩子说谎的现象,一般还停留在“表面认知阶段”,即孩子说了什么谎;有的父母可能会想到“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至于原因很多父母可能会认为,说谎是为了不受批评。这个原因成立,谎言的产生本来就具有“自我保护的倾向”,人们说谎可能是很多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孩子是“未成年人”,在幼儿时期,孩子本身就是父母保护的对象。如果孩子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话,那么是不是我们父母作为孩子保护者角色的失败呢!
孩子说谎,我们做父母的首先不是批评孩子,而是要“检讨自己”。当孩子经常向父母撒谎或者隐瞒自己的想法时,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不对症下药的话,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细小的裂痕会随着岁月的冲刷变成“东非大裂谷”,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现在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可以说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对我们撒谎,他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如果亲子之间都没有了信任,我们的家庭能幸福的生活吗?
如果孩子经常对父母说谎,那就表明孩子对父母已经产生了“信任危机”,在孩子心里父母已经丧失了“安全感”。孩子不会再像从前一样相信父母,不再相信父母能够完全的保护他们,所以他们就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有些父母可能会想“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不好吗”?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拔苗助长”这个典故吧!成长是需要分阶段进行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主要的特征。幼儿期的特征是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安全感”,形成对父母的“亲密依恋”。幼儿对父母说谎恰恰从行为上反映了幼儿心理对父母缺乏“安全感”。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投射出来,如果幼儿的内心是对父母充分信任的;父母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安全的;幼儿对于父母的情感是非常依恋的;那么请问孩子小小年纪有必要对父母说谎吗!谁天生都不是“谎言家”,不是说每个孩子天生都会说谎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古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只不过需要补充的不仅仅是爸爸教育的责任,也有妈妈教育的责任。孩子是怎样养成说谎话的行为呢?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孩子说谎是为了“保护自我”,这说明作为孩子保护者的父母可能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只不过这种“伤害”父母没有察觉到。也正是由于这种“伤害”破坏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安全感”,使正处于“依恋期”亲子关系得不到稳固发展。父母的什么行为构成了对孩子的“伤害”呢?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可能就有所感悟了!
第一:不恰当的批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当问到杯子是谁打碎的,孩子主动承认了。这时父母不仅没有表扬孩子的诚实,反而严厉的批评了孩子的错误。我们可以想象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还会说实话吗?我想是不会的,因为说实话就要受到父母严厉的批评,说谎或许还可以逃避惩罚,人都有这种趋利除弊的本能意识,幼儿也不例外。相信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回想以前当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主动承认时,我们是怎么做的?是首先肯定和表扬孩子的这种诚实的品质,还是怒气顿生忍不住批评甚至打骂孩子!批评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不是明智的选择,过多的批评不仅会破坏亲子之间的亲密感,还会让孩子做事变得畏首畏尾。我们应该辩证的分析和看待问题,当孩子犯错误时,尽量避免不恰当的批评。我们可以支持鼓励孩子勇敢的承认错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还可以与孩子建立真诚的信任关系,培养亲子之间的“安全感”。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甚至错误时,能第一时间和父母沟通,彼此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第二:父母总是强迫着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幼儿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了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大家会发现“玩具”都是给孩子准备的,可以说幼儿的主要任务就是玩。但是我们作为父母总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像《虎妈猫爸》里面赵薇饰演的“虎妈”一样。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说不可取,但是这种“虎妈式教育模式”是绝对不适用于“幼儿期”的孩子。这种强迫式的“家长制”作风,非常不利于形成“依恋型的亲子关系”,父母常常粗暴的干涉孩子的生活,会使孩子容易丧失对父母的安全感。孩子上幼儿园,有的父母就恨不得让孩子把所有的生字词都记住,孩子经常做完了老师的作业,再做父母留的作业。父母也觉得自己是用心良苦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结果怎样,当作业超出了幼儿正常学习的能力时,孩子要不就撒谎说作业写完了,要不就会说老师没有留作业。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让孩子做作业的问题上经常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孩子总会想出各种的理由逃避作业:有的撒谎说手痛了、眼睛不舒服了、感冒发烧了等等。有些创意让父母和老师都不得不为之感叹。“人就像弹簧一样,幼儿也是人,所以也不例外”,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用谎言抵制学习,抵制写作业,这就不仅仅是孩子的原因了,我们父母和老师是不是把“弹簧”压的太紧了!是不是外界的力量在逼着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说谎?所以当我们设法通过惩罚来纠正孩子的谎言时,不妨先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在这件事情上说谎。
第三: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我们作为父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为孩子做着榜样。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幼儿期的诚实教育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在幼儿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孩子灌输“诚实”的观念和原则,我想这种教育的方式和时机会比十几年的学校诚实教育还要有效果。作为父母,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有这种意识和行为吗?有的父母可能会经常对孩子说做人要诚实,说话要诚实,但是我们与子女的相处中是这样做的吗?孩子特别想得到一份礼物或者一个玩具时,我们可能“随口答应”之后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没有实现承诺,当孩子满怀期待的盼望着我们兑现承诺时,我们才忘了自己早已“失信于人”了,有的父母可能会主动承认错误,但是有的父母为了顾及所谓的家长“面子和权威”,再次编撰谎言欺骗或者打压孩子,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和恶劣的。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的欺骗,不是变相的撒谎吗?所以一旦对孩子做出了“承诺”,就要努力的办到,不能总开“空头支票”。试想一个经常对别人说谎的人,别人还会相信你吗?作为父母如果经常欺骗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还会相信我们吗?还会对我们实话实说吗?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即使对方是个孩子,我们也要真诚的对待。
我们中华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亲子诚实教育的典故“曾子杀猪”对于我们父母来说至今还具有教育意义。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的可能就是父母爱说谎的印象。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多次遇到了像曾子出门的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像曾子一样做到言出必行,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呢!
有一句话说的好“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幼儿说谎的现象必须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幼儿的说谎可能是开始对父母不信任的一个信号,如果我们没有察觉任之发展,那么很有可能使亲子之间失去“安全感”,进一步威胁亲子之间的“依恋情感”,为以后亲子关系的发展埋下难以估计的隐患。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这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于人生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和影响都是至关重要。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培养“亲密的依恋情感”,需要建立亲子之间的“安全感”,而这些都是以亲子双方的“信任”为基础建立的。因为谎言是影响信任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孩子经常说谎,我们要明白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