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是上一秒走的,人是下一秒崩溃的”—— 这句话在育儿圈流传甚广,戳中了无数新手妈妈的痛点。
月嫂确实是产后家庭的及时雨,能熟练处理拍嗝、换尿布、做月子餐等琐事,帮新手父母少走弯路。但从业多年我发现,越依赖月嫂的家庭,越容易在月嫂下户后陷入混乱。
浙江一位妈妈曾哭诉:“月嫂在时宝宝乖巧,她一走娃就日夜哭闹,连我的怀抱都抗拒。” 河北的小月也有类似困扰,月嫂把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可下户后宝宝不适应她的照料,二月龄体重都没增长。
其实问题不在月嫂好坏,而在妈妈们错把帮手当靠山,尤其这 3 件事上的过度依赖,正悄悄拉低幸福指数。
一、别依赖月嫂主导喂养:过度喂养藏健康隐患
喂养是新生儿照料的核心,不少妈妈图省心,把喂奶、控量全交给月嫂,却没意识到背后的双重风险。
浙江那位妈妈的经历很典型:月嫂为让宝宝多睡,每次刻意加量喂奶,还说养得壮。月嫂下户后,宝宝频繁吐奶胀气,儿保检查确诊脾胃虚弱。
其实这类情况不少见,有调研显示,近四成家庭请月嫂期间出现过喂养不当。
新生儿胃容量极小:0-3 天约 5-7ml(相当于一颗樱桃),1 周也才 30-60ml。很多月嫂凭 经验判断,把 哭闹 = 饥饿当准则,一哭就喂,容易造成过度喂养 —— 长期会损伤宝宝肠道黏膜,还让妈妈错过观察宝宝进食信号的机会。
正确做法:
1、母乳喂养亲自上阵,感受宝宝吸吮节奏与吞咽声,帮自己建立泌乳反射
2、奶粉喂养主动冲调,对照育儿手册记奶量,别听月嫂 多喂点更省事的建议
3、学会认饥饿信号:咂嘴、扭动身体、小声哼唧是真饿,哭闹已是强烈抗议
二、别依赖月嫂包揽互动:母婴联结断裂难弥补
不少妈妈觉得 “宝宝还小不懂事,谁带都一样”,却不知这样会错失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期。
新生儿虽不会说话,感知力却很强,能通过气味、声音和触感认亲密照料者。广东一位妈妈让月嫂全权负责哄睡、陪玩,结果宝宝只认月嫂的怀抱,她一抱就剧烈哭闹,自己偷偷哭了无数次。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月嫂为省事会用不科学的方式安抚:有人频繁剧烈摇晃哄睡,导致宝宝脑缺氧;有人换尿布时强行抬腿,增加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风险。这些 隐形伤害,比暂时省心可怕多了。
正确做法:
1、每天至少 1 小时袋鼠式护理:让宝宝裸露胸腹贴你胸口,感受心跳与体温
2、喂奶时轻声说话、温柔对视,利用宝宝 20-30cm 的视觉聚焦距离建立联结
3、做话痨妈妈:换尿布、洗澡时跟宝宝说话,用高频 “妈妈语” 做语言启蒙
三、别依赖月嫂搞定一切:自主能力缺失终会崩溃
“月嫂太专业,我学不会”“有她在,我歇着就好”—— 这种心态正让妈妈们陷入能力退化。
武汉一位妈妈换了 3 个月嫂,每次都因 “月嫂走后娃就闹” 崩溃。后来才发现,月嫂为维持好口碑,用抱睡、奶睡让宝宝听话,却没教她科学方法。小月也坦言,月嫂把事全包办,她连宝宝的睡眠信号都认不出,下户后彻底慌了。
其实月嫂的核心价值是指导不是替代。父母亲力亲为对宝宝安全感培养很重要,过度依赖外人还会让妈妈陷入自我怀疑。
正确做法:
1、下户前 1 周进入交接模式:跟着月嫂学拍嗝、做抚触,记宝宝作息规律
2、建育儿手册:标注宝宝吃奶间隔、睡眠信号、敏感反应等个性化信息
遇到问题先查权威资料,别只听月嫂经验之谈。
四、请月嫂是借外力,而非丢责任
作为从业多年的亲子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月嫂是产后恢复期脚手架,不是承重墙。那些月嫂离开后能从容应对的家庭,都懂一个原则:把月嫂当老师,不是保姆。
依赖本质是逃避 —— 逃避新手妈妈的手足无措,逃避育儿的琐碎辛苦。可恰恰是这些麻烦,让妈妈与宝宝建立独一无二的联结。有研究显示,妈妈亲自照料的宝宝,安全感评分比完全依赖月嫂的宝宝高 40%。
要记住:月嫂会离开,但你和宝宝的亲子关系是终身的。与其等月嫂下户后崩溃,不如从一开始就明确边界:让她教方法,别替你做事;让她辅助照料,别主导互动。当你亲手接住宝宝、读懂他的哭声时,那种成就感与幸福感,是再专业的月嫂也给不了的。
育儿没有躺赢捷径,所谓轻松,不过是在专业指导下主动成长。把月嫂的专业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才是对自己和宝宝最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