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婴童智库给大家带来一些跨界启示!
很多人认为,母婴店作为专业店,和药店的底层逻辑有很多相通之处,包括门店经营、发展业态、未来趋势、渠道格局等。过往,婴童智库也分析过很多药店的先进经验。今天,聚焦药店行业的频频“暴雷”现象,希望给母婴人带来一些跨界思考和启迪。
01
“寒风阵阵”的药店行业
曾经,药店行业迅猛扩张,十年间门店数就从40多万家飙升到70多万家。
如今,曾经的“暴利行业”,变成了竞争异常激烈的红海,可谓“寒风阵阵”。
中康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关了39228家,全国药店总数从73.8万降到70万。行业大洗牌下,全国范围内多家连锁药店出现密集“爆雷”!
最近,无锡本土一家连锁药店“百姓人家”(现名卫宁沄钥(无锡)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牵涉70多起债务纠纷,欠款多方追讨无门,最终由法院宣判破产;曾经有80家门店的重庆昌野药房连锁,如今仅剩8家门店;此前有45家门店的广西保民大药房连锁,仅存13家在运营;福建德正康济大药房连锁,23家中仅5家仍在业;莎普爱思大药房连锁整体“打包甩卖”,售价仅50万。
更早些,华润堂宣布关闭香港全线分店;山西大同“同仁药房”关店、预付卡余额无处退;青岛“本善大药房”被法院判为资不抵债,执行转破产;河南、吉林、山东等地,数家中小连锁药店总部注销……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药店关门、撤柜、清算,连锁药店也未能幸免!
02
为什么倒下的是这些连锁?
不过,进一步剖析,行业大洗牌之下,为什么倒下的是这些连锁?
从外因看,医保政策的调整和监管加强、药店数量激增导致市场饱和、线上医药电商的崛起、行业竞争加剧与内卷等,导致了药店行业的大规模洗牌,许多药店因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而关闭。
但这些“爆雷”案例,不仅源于外部压力,更致命的原因来自内部。以下4点值得母婴行业警示!
①区域型连锁要警惕自身抗风险性
研究药店暴雷“案例”,无论是曾有55家门店的无锡本土药店连锁,还是曾有80家门店的重庆昌野药房连锁,亦或是曾有45家门店的广西保民大药房连锁……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区域头部或是区域规模型连锁,门店数量多在10-80家区间。
回到母婴行业,今天也面临同样困境。随着渠道整合的深入,市场将加速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区域母婴连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是供应链压力。没有优质的供应链、没有核心的毛利产品、没有组合好品类,随着区域竞争程度加剧,以及全国型/跨省级母婴连锁的扩张,区域母婴连锁将会在源头失去优势。
二是成本压力。门店规模大了、数量多了,就涉及到管理和后台的支撑,超过5家、10家、20家就面临采购、市场、运营、推广、客服等配置,不配置规模上不去,配置了规模可能还是上不去,还导致流血,无奈裁掉后台,生意又陷入窘境。
三是管理压力。门店数量增加,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对于很多区域连锁而言,对创始人个人能力依赖度过高,同时受限于区域和规模,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导致连锁难以形成稳定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各门店进行监督和指导,导致门店运营混乱。
②警惕规模幻觉,规模≠盈利能力
无论药店也好,母婴店也好,都存在疯狂扩张阶段过度“膨胀”带来的的后遗症。大规模的门店扩张之下,不同门店质量参差,盈利能力也各不相同。在环境好时,还能“拖着走”。但环境一旦恶化,当一家门店不赚钱时,它就是在“透支”。看药店行业,头部连锁譬如老百姓等放缓扩张速度,关停亏损店;看母婴行业,无论是全国型/跨省级连锁,亦或区域母婴连锁,整体都在进行“门店”的洗牌,精细化运营门店。
③警惕现金流“陷阱”,算不清账可能致命
研究倒闭的药店,多多少少都存在经营管理不善,现金流紧缺等问题。比如无锡本土连锁药店“百姓人家”,2024年2月就因为拖欠货款被告上法庭,2024年12月初公司发布闭店通知,但此时公司已深陷债务纠纷。
这背后,药店和母婴店都存在一个共性。表面看,门店的流水是有钱的,但这里面,上有供应商的货款钱,下有客户预存的钱,但实际上门店究竟有没有挣钱?盈利状况如何?很多门店很难算清楚这笔账。算不清账,就意味着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在竞争持续加剧的今天,这是致命的!
④毛利越高效率越低,但低毛利时代必须“降本提效”
随着市场饱和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以及线上电商的分流,药店和母婴店都在经历毛利下滑的“阵痛”。长远来看,虽然依然有提升毛利的机会,但整个时代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这个过程中,不具备低成本优势,不能提高运营效率的企业,是熬不住的。
总之,不同连锁的“退场方式” 虽有不同,但很多企业的倒下,根源在于不尊重经营常识,不遵循成长的基本规律,不敬畏基本的商业规则,更忽略了生存发展的核心命题,尤其在战略、组织、人才这些根本问题上,未能真正精耕细作,既没夯实企业存续的基石,也没锻造出抵御市场风浪的强健肌体。自身造血能力本就孱弱,却任由“内耗病灶”滋生蔓延,最终的结局自然凶险。动起来、变起来、转过来、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