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再不生娃,奶粉就卖不动了
行业编辑:林夕
2023年06月17日 14:35来源于:网络
分享: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一大批问题奶粉企业退出市场,留下一地鸡毛。

贝因美成为极少数未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国产奶粉生产企业,暂时享受了一波行业红利。2013年销售收入曾高达61.17亿元,净利润超过7.2亿,最高市值曾超过310亿。

然而好景不长,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的信任还未恢复,洋奶粉又来势汹汹。2009年,贝因美以8.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三,仅次于雀巢和达能,成为国产第一。2022年,市场占有率降为1.7%,距离同一时间起步的飞鹤已相去甚远。

2011年,贝因美顶着“国产奶粉第一股”的光环上市。但公司仅上市3个月,创始人谢宏便以“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之职。

多年来,董事长换了2任,高管接连出走,贝因美的业绩起起伏伏,甚至一度带上“ST”的帽子。

2018年谢宏回归,曾立下“300亿年营收,市值达到1000亿”的目标,但2022年的成绩单,似乎距离这个目标还遥遥无期。

1、2022年再次亏损

2022年贝因美实现营业收入26.55亿,同比增长4.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76亿,同比下降340.06%。相较于巅峰期的营收,现在已跌去了大半。自2016年起净利润还出现盈亏交替情形,这一点证交所也在问询函中提出质疑:公司是否存在对财务报表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情形。

再不生娃,奶粉就卖不动了

创立初期,公司的主营产品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后来管理层不断变动,导致战略路线逐渐偏离,开始向婴童食品和百货用品等方向转型,导致奶粉版块逐渐掉队。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直供客户、电子商务等渠道进行销售,虽然直供客户和电子商务的毛利率达到60%-70%,但这两部分收入占比还不到30%,无法带动利润的巨大提升。

2022年,受市场环境及第二次配方注册进展影响,产品的销售折扣较上年增加,叠加部分原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导致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3.55%。

虽然毛利率下降幅度不算太大,但贝因美一向重营销轻研发,加上资金紧张、借款不断,利息费用居高不下,共同导致期间费用负担过重,净利率波动极大。

2、疯狂降本却难以挽回营收

上市前3年,贝因美对营销的大手笔投入曾换来短暂的辉煌,2013年巅峰期后,伴随着营销费用的逐步减少,营收也步步受挫。

营销费用主要包含客户合同、促销相关费用、广告宣传费以及人员薪酬等,其中促销相关费用和广告宣传费合计占比接近50%。

2016年投入的营销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最高点62%,即使公司花了大价钱用于推广和宣传,但因各种原因,营收未能大幅提升,最后惨淡收场。

再不生娃,奶粉就卖不动了

谢宏回归后,又采取了一系列降本措施,将营销费用控制在7亿至11亿之间,2022年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已降至8.2亿,与飞鹤动辄60多亿的营销费用比起来,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虽然飞鹤的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也是31%,但胜在绝对值高,60多亿的广告费砸进市场,收获了213亿营收,几乎是贝因美的8倍。市场占有率高达21.5%,是贝因美的13倍。

曾经不及自己的对手一跃成为国产奶粉第一,而贝因美却因为经营战略出现问题逐渐失去市场。婴幼儿配方奶粉属于快消品行业,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严控营销投入可能事极必反。

另一方面,研发投入通常在2000万左右徘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1%,在整个行业处于中下游水平。

再不生娃,奶粉就卖不动了

奶粉这类产品具有很强的客户粘性,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质量是提升客户粘性的关键,恰恰这两点,贝因美都难以突破。

一味地控制营销费用,导致宣传推广受阻,在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的情况下,很可能错失更多销售渠道。同时有限的研发投入难以为现有的产品打开局面,面对体量很大的伊利、飞鹤等企业,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提升盈利,贝因美进军高端产品A2奶源奶粉,但负债累累的事实,令前行的路尤为艰难。

3、沉重的借款负担

近5年,贝因美亏三年盈两年,总计亏损近5亿。2018年还带上“ST”的帽子,资产负债率高达63%,长、短期借款余额接近17亿。

为了保壳,公司甩卖房产和出售全资子公司“杭州豆逗”,但仍然杯水车薪,难以维持资金运转。

2018年底,贝因美向中航信托质押4800万股,获得借款2.33亿。同时以每股5.46元的价格向长城国融旗下的基金——长弘基金转让5200万股股份,获得转让款2.84亿。前后共获得5.17亿资金,暂时缓解了一些困境。

但奶粉业务江河日下,难以和内外资品牌奶粉抢占市场,近5年平均经营现金流净额约1.8亿,加上三个年度亏损,曾经入股的长城国融也难逃亏本投资的困境。

2022年4月,中航信托将债权转让给长城国融。今年1月,因贝因美集团、谢宏、袁芳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长城国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标的为3.16亿及债务利息,涉及贝因美曾经质押给中航信托的4800万股。

截止目前,贝因美控股股东已质押19485万股,占其持股数的99.2%。占A股的比重为18.04%。

而长弘基金也从最初持股5.09%逐渐减持,目前仅持股2.85%,退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4、坏账飙升

除了债台高筑以外,贝因美的应收账款坏账频生,这也源于2015年的一次转变。

2015年11月底,贝因美对优质客户进行了大幅度授信,将客户授信总金额由平时的0.5亿元提高至10.3亿元,以便优质客户在第一时间有足够的货源将公司产品辐射到各门店开拓新的终端及消费者。

但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当年应收账款的余额飙升至13.63亿,并在2017年暴雷。为了收回货款,公司不得不和某些“优质客户”打官司,和经销商的关系逐渐恶化。

截止2022年末,应收账款已降至5.33亿,但坏账损失突破1亿,对于此时的贝因美来说犹如雪上加霜。

5、总结

今年贝因美将前期部分贸易业务收入的确认方式由“总额法”更正为“净额法”,引来证交所问询,要求说明更正收入确认方法的依据以及计算过程。

经这样一番调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7.17亿,同比增长3.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25万,同比减少39.13%。

经历了管理层频繁变动以及主营业务路线不清晰的折磨,贝因美想要挽回盈利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美好景像、网络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