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奶粉市场中的大多数企业已经是温水里的青蛙,可能很多人不会同意!
但是,如果我们逆向地问一个问题:2021-2022年,你所在的企业采取了什么策略调整?
如果没有调整,那恭喜你,你已经快煮熟了。
如果调整了,那我就追问一句:你的调整有没有效果?
如果没有,那我再追问一句:你有没有再次调整?
三问过后,你或许已经明白了我所说的——“温水煮青蛙”。
因为没有做策略调整或者原来的调整没有效果,所以大多数企业需要重新调整策略,但很多企业找不到调整的方向。
对此,大多数企业的中高层在疫情的裹挟下,早已静坐“高堂”,并找好了借口:第一,疫情影响了销售;第二,出生人口在连续下降影响了销售;第三,你看,竞品的销售也下滑了。
这三个借口实在是好,董事会不会有任何反驳的依据。
于是乎,有超过80%的企业已经躺平,等待着时间的审判。我相信,用不了一两年时间,就真的煮熟了!
这是行业的基本状态。
要探究这种市场状态的原因,我们就得谈谈当前奶粉市场的现状。
01
“品牌拉动”的红利已经结束
要谈今日的奶粉市场,就得谈谈我在2016年5月3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雷永军:中国奶粉行业,有没有企业可以做到300亿?(原创)》。我在文章中写到:“200-300亿并不遥远,五六年后我们看?”“2016-2017年是布局的大好时机,当前看飞鹤的布局思路正确。朋友们,不要错过战机,这两年决定未来十年的格局。”
如果从文章发表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2017年算起,2022年恰好是第五年。我们知道,2021年飞鹤营收大约227亿,如果今年、明年各增长15%,那么2023年销售额达到300亿应该问题不大。
看着飞鹤的发展正在印证着普天盛道2016年(2016年飞鹤销售额30多亿)的研究和判断,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经常有人问我,飞鹤2023年做到300亿,几乎需要增长10倍,你2016年是怎么判断的?
我想,当年大家只看到了飞鹤的模式属于高成本的“重装”投入,而策略则属于2007-2008年的传统打法,似乎模式老套,投入不理智。当年的确还有不少企业家嘲笑这个打法,说冷友斌是在玩火,自毁长城。
但是,我当时的研究是,这个所谓的高成本“重装”投入,在销售额超过60亿后就会成为“总成本领先”的模式,投入比例会大规模地下降。通俗地讲,就是销售额超过60亿后,投入不需要过多增加,而销量会急剧增长。
2007年的雅士利、圣元都是这套打法,2017年后的君乐宝、伊利、澳优等企业基本策略也是这套打法。
我在2016年的时候还提出中国奶粉行业的大势是“从渠道推动”转变为“品牌拉动”,这个提法正是对这个模式的理论解析。
为此,我在北京的婴童展上专门召开过一次论坛,当时有300多人参加;另外,从2016年起,在至少有五次在超过500人的大型论坛上阐述过我的这个观点;同时,2016-2019年,我还专门给至少7位企业家详细阐述这个思想。
可惜的是,当时很多企业习惯于渠道的杠杆,并不认可我提出的“从渠道推动转变为品牌拉动”的行业论断。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是在2020-2021年因为形势所迫才对自己的企业模式进行调整。
可惜真正的大势已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品牌拉动的红利到2021年已经结束了,下一个大局的时空机会在哪里?
02
中国奶粉市场正上演着什么?
我想,很多大企业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决策者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2022年的市场策略失灵了。
因此,2022年头部企业比中小企业的焦虑更大。核心原因有三:
01
高投入模式走到了尽头
高投入模式就是我所说的重装投入模式。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个模式的失效比普天盛道预想的提前了2年。
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你对市场的投入增加了多少,所增加的投入并不会给你贡献销量增长的预期。简而言之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投入无效”了。
这个现状,对于头部企业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因为,它们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取得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敢于投入,敢于大投入,并以高投入为核心构建起了产销协调的供应链体系。
现在失灵了,包括头部企业在内,很多企业要么还在投入上找原因,要么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而对于计划学习头部企业的第二梯队来说,增加投入的效果会好一些,但是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怎么办?
普天盛道给出的药方是:必须对这个模式进行修改。
头部企业在过去5年走得太顺利了,致使“一招鲜”走天下,他们在高毛利、大投入的情况下惰于创新。
今天的恶果是——对个别头部企业来说,增加10-20亿的投入,甚至达不成增长10-20亿销售额的目标。
这就是今天市场变化的现实。
02
高价格高毛利模式即将破裂
2022年之前,我们看头部企业的毛利高得惊人,净利润更是让你大跌眼镜。因此,行外人都说我们买的不是奶粉,而是白粉。
现在,这个局势正在被打破!
我们看到的市场现象是,头部企业为了销售额的增量,在投入无效的情况下,没有模式创新。
因此,他们使用了最愚蠢和最有效的增长销量方式——降价。
不少头部企业的单罐成交价已经从2年前的250元左右,降低到了180-190元左右。消费端的这个价格体系正在因为企业的饮鸩止渴而固化。用不了太久时间,大品牌头部企业的价格就会定格在这个档位。
因此,不少头部企业的毛利和净利润都受到了挑战。
它们未来会采取的方式是,进一步提高出厂价,然后高费用给渠道补。最终造成销售额不断增加,而销售量不增或下降的态势。
过去有个别企业玩这个模式很成功,未来这个资本游戏会成为很多港股、A股企业的配套手段。如果我猜得不错,他们正在研究这个方案或者已经在运作,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03
渠道会抛弃头部企业
五年前,很多渠道企业削尖了脑袋要代理头部企业产品,今天,他们或许已经深陷泥潭。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外勾结的窜货,一个是公司政策的扭曲。
有个头部企业的投资者在2021年咨询我窜货对企业的影响,我给他说,这个问题事关企业生死。我们仔细研究了这家企业的窜货和组织形态,发现它的组织无法管控窜货,因此,我们建议他的投资者在销量和股价双落前退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高毛利,有腐败的空间;二是过去十年,很多企业无法管控组织,造成企业文化是全员营销、全员腐败。而今要整改,需要重建团队。可是,休克疗法成本更高;三是奶粉行业除了个别企业外,普遍企业缺乏长期主义。没有百年老店的思维,只会让企业和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更加短视。
这三个原因会作用市场。
作用市场的结果是:第一,经销商的利润被严重压榨。这现在已经是普遍现象。第二,经销商的资金风险成倍增加。在奶粉行业有个有趣的现象,头部企业通过对经销的管控,无论经销商是否出货,都得按照要求给企业打款。如果你没有完成销售任务,那费用就有可能清零;第三,头部企业的业务体系正在和经销商为敌。按照普遍道理,越是优秀的企业越应该有服务意识,可市场并非如此。
因为经销商的利润被压榨、资金风险增加,反而助长了业务人员对经销商的反制。因此,市场上越是做得大的经销商,越难受,越惊慌。这种压力一旦到达极限,他们就会撕破脸皮退出市场,甚至走向竞品合作。
我想,不少头部企业在今年到明年也会遭遇难以招商的现状。
04
一个提示
投入失效、模式破裂、渠道叛乱。这是当前中国奶粉市场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状。
为此,普天盛道提示大家,一定要正视这个市场现实。
奶粉市场暗流涌动,正在变化。
这正应了我们老祖先讲过的一句话——“风水轮流转”!如果我们的头部企业和腰部以上企业还找不到市场大势和创新办法,那么2022年或许就是中国婴幼儿奶粉的一个转折年份。
和上一个巨大转折的时间——2017年相比,今年正好五年,这很符合我在2008年提出的“中国奶粉市场四五年会有一次大变局”的论断。
历史一直在轮回,每一个周期律的背后,都是一次大灾难,也更是一次大机遇!
朋友们,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