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是同级的人大校友,即使这几年见过他本人的同学不多,也挡不住他经常成为同学圈的热点话题。昨天就看到某同学朋友圈转发京东财报巨亏90多亿的媒体评论,文章质疑京东不知道是在挖金矿还是在掘坟墓,该同学感慨说“站得高不一定望的远,但确实可以摔得狠”。看来,刘强东不只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进中国前十的富豪,作为一家持续巨亏企业的老板,还经常被不少人视为一个“傻大笨粗”的倒霉孩子。
看到京东多年持续亏损的财报,就认为刘强东是倒霉孩子的人,估计是缺乏企业财务和金融的相关知识,也缺乏对互联网企业烧钱逻辑的认知。京东是经过多轮巨额融资后到美国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资人和股市上购买京东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于计算的金融师,他们之所以敢于跟着越做亏损越大的京东商城玩,并给出3、4百亿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东总有赚大钱的那一天。
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虽然京东商城貌似近几年来,每年的财务报表上都在亏,并且是从几亿到近百亿的巨亏,但是,东哥和他的京东商城,这几年拳打脚踢融到了大把的现金,有钱心不慌,有现金流,公司就能持续下去;其次,京东的交易额和营收,一年已是4、5千亿的交易额盘子,近2千亿的营收规模,而且这个数字还一直在高速增长,几亿、几十亿亏损看似天量,相比这种营收数字,也就是一、两个百分点的事而已,要知道,对于京东这种不断增长的营收规模,一旦扭亏为盈,赚一、两个百分点,也是天量的盈利。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遥远,对于刘强东和京东来说,这几乎是可以控制的节奏。所以,一看到京东“巨”亏,就认为刘强东日子不好过,反倒是有点同情心泛滥、杞人忧天了。估计东哥和奶茶妹妹,每天开心着呢。
实际上,“烧钱”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常见现象。记得十几年前我还在媒体做记者的时候,媒体人谈论最多的是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和互联网公司的冬天,整天担忧新浪、搜狐们何时能够盈利。那时新浪每个季度的亏损是3000万元美金左右,也是巨亏啊,而后新浪上市融资了4亿美元,即便不发展,也能亏3、4年。后来,2002年底,新浪就宣布盈利了。类似的还有优酷,几年前优酷上市甚至至今都是亏损,不过他们手握大把现金,不加快投入发展,怎么能跑在对手前面率先占领市场呢?
企业如果能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清楚,现金流足够支持,通过“烧钱”用钱换争夺市场的时间,不仅没错,而且是必须的。不然,发展就可能被对手们抢先,甚至错过时间的窗口。因为从市场格局来说,互联网跟传统做饭馆生意不同,饭馆基本上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只要有特色、位置好、有价格优势,什么时候开饭馆都不会晚;但互联网的某一市场,因为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一旦相对成熟,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领先者的优势巨大,该花钱的时候舍不得花钱或是没钱花,错过时机,再进入的代价可能会难以想象。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现在非常赚钱,但在百度、腾讯之后,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类似产品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烧钱,都是对的,至少得对市场和竞争格局有相对准确的预判分析,对能够掌握的现金或持续获得融资的形势,有相对准确的计算。如果中了太多创业神话的毒,认为创个业就能有人给投资,花起钱来“傻大笨粗”,太容易成为“先烈”了。我觉得,对众多创业者来说,能成为下一个刘强东的概率,应该是小于百万分之一……
互联网公司为何要烧钱?
一、幂次定律:互联网赢家通吃!
什么是幂次定律呢?大家看下面这个图就理解了:
所谓幂次定律就是赢家通吃。
第一名赚的钱比第二名到最后一名赚的钱全部加起来还要多很多,第二名赚的钱比第三名到最后一名赚的钱全部加起来还要多很多。
这个定律其实在传统经济时代就存在,就是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的“数一数二法则”。不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数倍放大了幂次定律。因为传统经济有区域分割,但互联网却打破了区域分割。
所以一旦你找到一个有机会的互联网垂直细分领域,就只有一个核心目标:用最快速度成为第一名,最差也要成为第二名。如果你不小心成为了第三名甚至更后,那么基本意味着你创业失败了。
二、边际效应:超过盈亏点,利润递增
什么是边际效应呢?大家看下面这个图就理解了:
我爸爸问我做吃货俱乐部怎么赚钱,我说很简单、卖各种好吃的。他又问我那干嘛要拿投资呢。我爸爸是小学学历,我跟难跟他解释什么叫做边际效应,就跟他说:我们团队现在有10个人,一个月做1万业绩,这当然是要赔钱的;当10个人一个月做到10万业绩,还是会赔钱,不过比1万业绩赔得少点;当10个人一个月做到100万业绩,就开始赚小钱了;当10个人一个月做到1000万业绩,就会赚很多钱。但成本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99%的人看不懂的互联网烧钱玩法
创业成功有四要素:团队、方向、资源与资本。成功的创业者基本拥有前两项,然后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进行推进,走的是积累式+厚积薄发式的发展路径。当竞争对手处于同样条件下时,竞争态势会相对均衡。但是一旦有资源与资本介入,整个竞争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快的和滴滴补贴大战为例,两个公司同一时间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资本参与游戏的时候按部就班晃晃悠悠的进行市场推广,司机不多用户也有限,当资本进入后司机与用户规模都获得了迅猛发展,短时间获得了规模性发展,让一个五年才能做大的事两年就做大了,此其一。
其二,若滴滴与快的只有一家获得融资并对司机和用户进行补贴,可以预见的是打车市场将一家独大,这也是两家公司一年内烧掉几十亿一天最多烧掉4000万也要硬碰硬补贴的原因所在,结果是其他打车软件全部死亡的结局,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就是资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