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间,「汤臣倍健」发布2023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汤臣倍健实现营收94.0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净利润同比上涨26.01%来到17.46亿元,几乎追上了2021年的历史最佳水平。
业绩表现一片向好的同时,汤臣倍健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份“营利双增”的亮眼财报发出后,3月19日收盘汤臣倍健每股报价16.47元,较前一日仅有不足一个百分点的涨幅,此后,公司股价持续震荡下行。截至发稿前,汤臣倍健每股报价15.65元,尚不及2021年股价巅峰的一半。
业绩增势喜人,股价表现欠佳,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老牌营养保健品龙头企业,为何会遭遇业绩与股价的“分道扬镳”?
Q4表现乏善可陈
「营养品情报」拆解企业年报发现,2023年第四季度相对较差的盈利表现,或许是导致二级市场对汤臣倍健信心下滑的原因之一。
据年报显示,2023年全年四个季度汤臣倍健营收规模分别为31.08亿元、24.88亿元、21.86亿元和16.25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几乎只有第一季度的一半。归母净利润方面,2023年一至四季度分别为10.30亿元、5.19亿元、3.56亿元和-1.55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
从营收数字来看,2023年汤臣倍健似乎出现了“增长逐季失速”的情况。汤臣倍健在财报中将Q4营收与利润下滑解释为受“2022年Q4收入基数较高”与“单季度销售费用率全年最高”影响。
客观来说,纵览汤臣倍健近几年财报数据,第四季度向来是企业一年中盈利能力最弱的时间段,若只是由此判断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多少有些“管中窥豹”的嫌疑。
销售费用占比较高
除Q4盈利表现乏善可陈外,销售费用较高的占比,可能也是影响投资者对其股票价值判断的重要因素。
据年报显示,2023年汤臣倍健销售费用达38.59亿元,在总营收数字中的占比超过40%,同比增长率为21.77%。拆分开看,销售费用中有11.13亿元为广告费,其中电视媒体广告费、线上广告费、策划制作费及其他费用分别为2.49亿、4.49亿和3.7亿;另有10.17亿元用于市场推广,受线上渠道数字媒体投放、直播推广增加影响,该费用同比增长了38.16%;除此之外,还有9.03亿元的平台费用。
净利润与销售费用一同增长,让汤臣倍健的经营打法带了些“烧钱换增长”的味道,自然也难以被投资者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汤臣倍健已经就改善“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采取措施,早在2021年集团掌门人梁允超发出的致股东信中就曾提到,“希望再用八年时间,初步完成向强科技企业的转型”,而转型的核心关键正是在于科学营养、高精尖产品、成立营养健康研究院。企业2023年报中也提到,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推进科学营养战略下“强科技”战略,聚焦“新原料、新功能、新技术”,持续深耕科研创新,并推出了Yep磁感小粉瓶、10秒速溶小金罐蛋白粉等市场表现与产品品质俱佳的创新产品。
预期增长相对保守
与此同时,汤臣倍健相对保守的增长预期,恐怕也是集团遭遇业绩与股价“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财报中,汤臣倍健给出了“计划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个位数增长”的2024经营目标,这一相对保守的增长预期,较2023年19.66%的增速有明显回落。公司董事长梁允超在致股东信中也表示,2024年的关健词是“兑现”,即过去两年多的变革和调整都要在经营成果上去检验和开始兑现。
较低的增长预期,或与集团高层对2023年增长表现的判断有关。在最新的股东信中,公司董事长梁允超就曾坦言“这个数字剔除全行业性的阶段性高增因素外,客观来看,没有任何自喜的理由。”
从行业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行业零售总规模为2253亿元,增速约为11.6%。其中汤臣倍健的市场份额为10.4%,较去年略有提升,稳居第一位,较行业第二安利的7%与第三健合集团的5.4%,仍有较大领先优势。
据iiMedia Research预测,2027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237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赛道火热自然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入局者。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相关企业数量高达510万家,且仍保持着逐年稳定上涨趋势。
这些蜂拥而至的新玩家们,通过不断更新迭代的产品形态,在消费者群体一步一步地打造品牌影响力。以此同时,实力强横的海外品牌如Swisse、GNC也在加紧布局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基于自身先发优势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产品创新,尽快完成掌门人划定的“向强科技企业转型”的阶段目标,恐怕是汤臣倍健让股民吃下“定心丸”的唯一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