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个县快消品的经销商商会去了一趟,20来个会员,最近有2家熬不住,不干了。
但凡入会的都是干得不错的,
没有入会的熬不住的,可能更多。
两家熬不住的经销商,代理的品牌还真不错。不干的原因,就是看不到希望。
不仅如此,厂家的压货更是压到绝望 ,转型又无望。不干也就在情理之中。
之前也做过一次经销商调查,当时得出三条结论:
规模越大,经销商越不赚钱;
品牌越强,经销商越不赚钱;
公司化经营,反不如夫妻店赚钱。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经销商的“整体性困惑”、“集体性束手无策”。
因为规模做大、做大品牌、公司化经营 ,既是我们的提倡,也是经销商的努力目标。
我曾经发问,经销商不做了,他们准备去干什么呢?他们又能干什么呢?
如果不是绝望,多半还会熬下去的。
尽管近几年电商对很多行业的影响很大,但快消品经销商熬不住,还真不能责怪电商。
以我的观察,电商在快消品领域占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经销商的整体困境,大约是由销量增长乏力甚至下滑,新战略大单品缺乏和人员费用上涨三因素决定的,但这并非经销商熬不住不干的根本原因。
经销商最难受的还不是销量下滑或亏损,而是厂家压货。
如果说过去压货 能压出空间的话,现在的压货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压货形成大量临期品,大量时间不是在正常销售,而是处理问题。
2014年厂家销量下滑,很多认为不正常;2015年销量持续下滑,人们认为下滑已经是正常的了。
2013年可能是多数行业产能的顶峰。但是,在2016年的销售目标中,多数厂家的销量目标还是要增长的。
在“主流换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靠传统产品压货很难。但是,谁又能有更好的办法呢?
如果是小厂家,还真不敢压货,它们也没有资格压货。
倒是那些有品牌力的厂家,自恃品牌力强,压货不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是做大品牌的经销商越难受。
现在不像以前。以前经销商对未来是有预期的,增加人员,增加车辆,增加投入,还是能够带来销量增长的。
但是,现在经销商没有预期,经营趋向保守,不增人,不增加投入,在不转变经营方式的情况下,压货解决不了问题。
经销商与厂家面临的都是历史性的困难,所不同的是,多数经销商是没有远大理想的。当增长乏力时,保守经营也能接受。
然而,那些大品牌是不接受保守经营的,越是经营情况不好,厂家的压力越容易传导到经销商哪里。
尽管经销商经营困难有原因很多,但压货无疑是压掉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