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傍晚,杭州外语实验小学一百多名家长准时出现在杭州行知中学的报告厅。这是他们第二次来到这里,前一次是去年10月参加学校“一年级家长上岗课程”的启动仪式(本报曾在去年做过连续报道),而这次是领取成绩单。
校长张敏上台,笑眯眯地公布了结业情况:163名家长中获得上岗证人数145人,占89%,“好家长”65人,占40%,“模范家长”27人,占17%。台下的父母发现这次是来真的,因为细心的他们已经算出,有18名爸妈没能拿得“父母上岗证”。
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些获得好家长、模范家长称号的父母都有着共性,比如会挤出时间来陪孩子,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亲子关系融洽,连他们的孩子都表现出神同步:上课注意力集中,活动、劳动积极,爱表现自己,很阳光。
而那些没能取得上岗证的家长却有着各自原因,张敏和一年级班主任在对那些分数偏低的家长进行分析时,发现他们中有不少属于单亲家庭,或者假性单亲家庭,隔代教育,老人带孩子的偏多,有些还存在家庭暴力。
一些父母因为有了二胎,精力不够,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些是因为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又不主动学习,与老师沟通较少。
结业仪式上,学校还很有心地制作了一部短片来告诉爸妈这8个月来自己走过的路,看到一年级的宝贝们站在镜头前,奶声奶气地点评着父母培训前后的变化时,台下的家长纷纷笑出了声:以前我写作业时,妈妈老是看手机,现在开始读书了;爸爸以前脾气很大的,现在都不怎么发脾气了呢;以前爸爸不给我讲故事的,现在每天会给我读半个小时的绘本……
现场,我们又翻开了那本名为《做父母是最伟大的事业》的上岗指导手册,70多页的手册,990分的总分,共进晚餐、睡前和孩子谈心、抱抱他亲亲他、陪伴孩子运动或玩耍……里面很多必修选项都是以每天作为考量要求。
8个月里,这样一套培训体系,真给父母带来了改变?
一(1)班姚煜晗的爸爸告诉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他,刚开始也抱着疑惑的态度,“因为当老师,我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姚爸爸说,指导手册里的很多事,比如每周带孩子亲近自然之类的活动,他平时也在做,但如此系统的父母理论,是第一次接触。
8个月实践下来,他感觉出了不同,“儿子大班时不太愿意主动和我们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现在每天吃饭时就成了他的分享大会,告诉全家今天学校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人和事情。”姚爸爸说,这是坚持亲子阅读,亲子活动带来的改变,孩子和大人的亲近感加强了。
虽然,这些行为要坚持下来,真的很难。
这也是培训启动时,校长张敏最担心的问题,“80后父母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他们很多不知道如何去做,会焦虑,会迷茫,所以对父母能不能接受这样的培训,我并没有太大压力,我更担心他们会不会坚持”。
当初担忧的话还在耳边,这次结业仪式上,张敏却收到了一个暖心的回应:在对一年级家长的调查中,93%的家长觉得上岗课程很有必要。84%的家长认为,在培训中受益很多,排在受益前三位的方面是:家长的自我成长(86%)、孩子的成长(61%)、亲子关系的改善(72%)。
家长的回答,给了张敏和老师们无比的信心。他透露,学校正在积极研发2~6年级的家长课程,希望在场已经毕业的家长有机会继续“深造”,“还是培训开学时的那句话,我们想通过这种稍稍带一些学校引导及考核的方式,培养起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
结业仪式结束后,模范家长李睿宸妈妈在自己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句:8个月学习,毕业了,其实,刚刚开始……这或许就是家长上岗证培训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