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痛恨《芈月传》的一点,就是它把清宫的那一套无脑地搬到了先秦,把满清人辫子上的奴性提早了两千年。
(一)
历史上的芈月,即宣太后,之所以在history上能留下浓浓一笔“herstory”,因为她发明了一样东西,叫“垂帘听政”。
大家可以感受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与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之间的区别——
宣太后(也就是芈月)治下,往西,秦国灭义渠,除后顾之忧;往东,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黄河流域再无对手;往南,破楚国都城,屈原为此投了汨罗江……
慈禧太后么,呵呵,你们都知道的。
(二)
为什么差距那么大?我们是亲子号,那么就先来看看宣太后和慈禧太后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
慈禧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同治6岁登基之后,她为同治选择了4位老师,都是当时学问优良,品性端谨的大臣。
小皇帝每天的生活可谓相当苦逼,上完早朝就得去书房读书,吃饭都不能离开书房。中午休息时间也不能随便玩儿,仍要与师傅讨论学业。只有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太后生日等才能放假。
可惜小皇帝不是红领巾,他对此表示不服?况且教他课的老师都是循规蹈矩的老先生,讲的又是枯燥无味的学问。他老是偷偷溜出去,找外面的小太监去练翻跟头……
其实对同治学业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慈禧太后的过度干涉和无理指责。慈禧对同治同学学业的关心,仅限于了解他能不能一口气学成一个胖子。她常把同治招来,进行一番严厉的学业上的考问,若同治回答不理想,就大发雷霆。骂完儿子骂老师们督责不严。
挨了训的老师自然委屈万分,便痛下决心要再接再厉。于是他们纷纷争夺授课时间,加班加点。但面对密集的课程轰炸,同治同学对上课越发厌恶起来。
他长大之后到底有没有学到本领我们并不得而知,因为他还没长大就学会逃课出去寻花问柳,据说因为被掏空了身子,19岁那年便一命呜呼了……
(三)
回到战国,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思想风气——
那就是多元与开放。
秦昭襄王嬴稷首先有个好爸爸。
他爸爸是芈月的老公秦惠王赢驷。
方中信好帅……
哦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赢驷从来不把儿子关在深宫,而是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其实在战国,宫墙对王族的约束力远没有你想象那么强。要出宫完全是畅通无阻的,芈月要真想和黄子歇私奔早就是私奔了无数回了……
更为重要的是,赢驷鼓励王子们自由选择诸子百家的思想去理解、去追随。
赢驷在位的时候,大约正是孟子游说列国的时候,但赢驷对这位日后的亚圣很不感冒;他在继位之初车裂了商鞅,但不妨碍他继续沿用法家的各项改革;他重用张仪,很喜欢兵家与纵横家的制霸之道……
嬴稷大抵是受赢驷影响最深的一个,从骑射,到诸子百家学说,乃至到音乐甚至自然科学,我们都看得出嬴稷身上浓厚的兴趣与不羁的探索。
(四)
然后嬴稷有个好妈妈。
宣太后对嬴稷要求很高。但不是像慈禧那样让儿子死读书。且况且先秦时代嘛,纸张都还没发明,一大卷一大卷的竹简堆在那里,读起来费事儿。
嬴稷幼年坎坷,在咸阳时不受待见,质押燕国时寄人篱下,甫登基时政局不稳。但无论是在秦国,还是在燕国,再或是回到秦国年少登基,宣太后都没有停止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儿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君。
除去意志上对嬴稷的磨练,她还要求嬴稷对各家学派的兼容并蓄。从宣太后和嬴稷这对母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法家的制霸之道、道家的顺势而为、儒家对经济民生的注重……
电视剧里把这一切都变成了宫心计,所以电视剧观众无法了解宣太后的高瞻远瞩与雄才大略。她对秦昭襄王的启发,实际上是对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解,和对周朝社会体制革命性的推翻。
嬴稷重创六国军事力量,抢占耕地和资源,乃有战神白起之名;兴修岷江水利工程,开创巴蜀汉中天府之国,乃有水神李冰之名。无论是军事民生,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有章法的君主。
翦伯赞说,昭襄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没有嬴稷母子的奠基,可能也不会有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基业。芈月影响的已经不止是她的孩子,而是一整部中国历史。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那我给你打个比方:以欧洲人才之多,何以不曾在公元前后,同样由一个地方较偏僻,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的国家(比如波兰或者保加利亚),以几代的经营,打败英、德、法、意、奥和西班牙联军,并吞他们的领土,断绝他们各国皇室的继承,并将各国文字划一为一种共通的书写系统?这事儿不但两千多年前不可能,即使两千年后的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不敢存此念头。
但昭襄王母子做到了。
讲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什么……
逼孩子死读书可能就会读成同治皇帝那副颓样,而让孩子多元发展、兼容并蓄才是启发孩子天赋最好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