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清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北京的朋友在群里晒雪。不羡慕。雪,上海少见,广州几乎没有,在南方人看来是稀罕物。从观赏的角度来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确实很美。但是,美,需要变化,一成不变的雪最容易让人感到单调。记得多年前,与老李等几位好友集体到东北过春节。开始看到漫天遍野的雪,女儿开心得不得了,直往里面蹦,我们生怕平坦的雪地下面可能是壕沟,所以很紧张。但这种开心劲头没有维持两个钟头……然后就是没精打采的,怎么总是看雪。山呢,水呢,景呢?都在雪下面,竟有些恨恨的味道。
旅游尚且如此,真要生活在冰天雪地里,日子更加不好过,至少不象诗歌那么浪漫。
小时候,在大别山区,从立冬下雪,一直到开春。开始下雪的半个小时挺好玩,堆雪人、打雪仗,不亦乐乎……很快就腻味了。剩下的大把日子就这么熬着,一个个把破衣烂衫裹在身上,麻球似的,村姑的清纯、少年的英俊,全没了。起床麻烦,洗澡麻烦,穿衣麻烦,上学麻烦……大人们脚后跟开裂,小孩子手皴得血丝暴露,一塌糊涂。
所以从小对雪的态度有些纠结,说不上怎么坏,也谈不上怎么好。爸爸一直说,大雪意味着丰沛的水分,意味着虫害的被消灭,也就意味着第二年粮食的丰收,所以有一句话叫做“瑞雪兆丰年”。但是丰收是间接的,冻死人是直接的,所以,还是不能消除对雪的矛盾。倒是现在,时间过滤了很多的东西,非常怀念故乡的雪。
或许矛盾无所不在。比方说今天念的这首诗,我们先不谈诗歌,谈作者。作者高骈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是一位晚唐名将,军事家,说他是个武人,也是个著名的文人。他的《山亭夏日》,“宝宝念诗”念过,非常好: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满架蔷薇一院香”,看起来真是一位懂得生活、富有情调的隐士。但实则不然,他的一生大开大合,悲喜交加。他出生于军事世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公元866年率军收复交趾(今越南),破蛮兵20余万。那个高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造反了,高骈多次重创黄巢,成为风雨飘摇的晚唐一大支柱。但后来中了黄巢缓兵之计,大将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
他写夏天的诗歌以《山亭夏日》为代表作,现在的小学课本上都有这首诗,可见这首诗的著名程度,要知道整个唐代的诗人和诗作何止千千万万。他写冬天的诗歌以今天念的这首《对雪》为代表作。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作者希望白雪能消除人世间一切罪恶,使艰难险阻都变成光洁的坦途。六出:六瓣。雪的形状如六瓣花。琼枝:白玉雕成的树枝。恶路歧:险恶的岔路。诗歌的基调是高昂的。
谈到写雪,最凄凉的莫过于《红楼梦》。第120回,也就是最后一回,写到贾政扶贾母灵柩回金陵路上,走到陵驿这个地方,在船头的雪影之中,看到贾宝玉俯身下拜,然后随一僧一道,在雪地里飘然而去。贾政追过去,雪地上毫无踪迹,“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种凄凉入骨,比高骈的诗歌不知道又冷了多少分。高骈,虽然是晚唐,但毕竟也是生活在唐代,那是一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