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育儿知识 > 正文
5名未成年少女欺凌同学获刑 别拿“欺凌”当“玩笑”
2017年11月06日 13:23来源于:网络
分享:

与校园暴力有关的新闻

总是层出不穷,而对于这类事件

家长们却总是以

“孩子们打闹而已,多大点事啊”的态度对待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5名未成年少女欺凌同学获刑 别拿“欺凌”当“玩笑”

事件回顾:

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

期间,五名女被告人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事后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进行了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三次。

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5名未成年人均被判有期徒刑

法院认为,被告人朱某伙同另外四名被告人无故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二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已构成寻衅滋事罪,且系共同犯罪,依法应予惩处。

鉴于五名被告人实施犯罪时均未满十八周岁,在被羁押后均能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并考虑到五名被告人的父母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且取得了被害人谅解,依法对五名被告人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施暴者:心情不好就打人 欺凌对象随意找

这起案件中,五名被告少女在选择欺凌对象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因为带头的朱某,当天心情不爽想打人,就在学校女生宿舍内随意找到了两个被欺凌的对象,此前她们之间并没无矛盾。

而这五名被告少女中,有两人是因为以前被朱某带人围殴过,后来因为怕挨打而加入团伙的。五人中,多人都曾被学校处分过。

专家:校园欺凌是恶意为之 与普通打架不同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肃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学生之间开玩笑、闹矛盾、冲突打架是不同的。专家表示,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具有长期性、隐秘性、双方强弱关系不对等等主要特征。直接欺凌表现为语言、肢体等方式的攻击,而间接欺凌则是指排斥、孤立、散布谣言等。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 赵忠心:
正常的打架一般是没有恶意的,就是具体事件上发生了分歧,他们处理分歧的能力比较差,就打起来了。

而欺凌和暴力不是一种普通的打架,是恶性的、恶意的,出发点就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来欺压别人,来凌辱别人,从中得到一些快感。

校园欺凌特点和成因

很多同学都曾遭遇过校园欺凌,可能是被同伴孤立、排挤、被他人嘲笑;也可能是被索要财物、被推推搡搡,严重的甚至被拳打脚踢、被迫吞食污物。

这些行为对于被欺凌者、欺凌者,或是旁观者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

被欺凌者被不友好对待时,往往会具有比较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认知,容易变得自卑、敏感,甚至会恐惧去学校或者和他人接触;

欺凌者对他人实施欺凌,并以此来获得权威的快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旁观者看似置身事外,却同样是受害者:如内疚自责,或因为在充满恶意和欺凌的氛围中,感到自己被欺凌,产生抑郁的倾向。

分析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往往是:

性格内向、孤僻,平时难以融入班集体活动的孩子;

“身体弱小的孩子”;

“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

“外表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另类的孩子”

当然,我们也不能让孩子成为欺凌者,成为欺凌者的往往是:

“拉帮结派的孩子”;

“脾气暴躁蛮横的孩子”;

“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的孩子”

形成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阶层差距还有当今的网络、影视、动漫、新闻等传播工具,对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过分宣扬,直接导致未成年人的效仿。

2. 家庭的原因

调查显示被欺凌者家庭多贫困,父母学历低不重视孩子,或者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欺凌者往往在家被宠溺放纵,或散养不关注不管教。

3. 个人原因

个人方面又包含个人性格、青春期特征、个人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些小的因素:

受欺凌孩子瘦弱、胆小、不合群;

实施欺凌的孩子多: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大多学业成绩相对落后,缺乏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共情能力。

需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

177名直接或间接参与过校园暴力的学生曾接受过问卷调查,针对“学校和老师会怎样管校园欺凌问题”,68%的学生认为“管而且非常严厉”,23%的学生选择“管但批评一下就没事儿了”,19%的学生选择“事情闹大了才会管”;当被问到“参与校园暴力曾受到过哪些惩戒”时,受访者排名前三的答案分别是:“受学校处分”,“被老师训诫”,“家长体罚”。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肖志勇

对学校而言,学生犯了错,光处分是不行的,要加强教育力度。所谓加强教育力度不仅仅是针对犯错的孩子,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到校园欺凌是不应该的行为,这样才能杜绝一个更大的错误。

怎样防止我们的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不欺负别人是一种教养,不被人欺负是一种气场。

我们知道了脆弱而孤单的孩子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那么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强而自信的孩子,内心温暖柔软,外披铠甲:干净整齐文明有礼,拥有自信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交往能力,明确的物权意识。

家长能做的是:

培养孩子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物权意识,多让孩子与同龄人玩耍;

提高孩子的表达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孩子自信、勇敢的精神;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拥有安全感,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分享日常,向你敞开心扉。

退一步当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受到欺侮时,我们家长一定要镇定,先听孩子诉说情况,因为他更了解事情的过程和那个欺负他的孩子的情况。

其次家长要认同孩子受伤的情绪,询问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帮助孩子梳理负面情绪。先听听孩子的解决办法,如果孩子能解决的可以相信孩子。

让孩子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令他们懂得离开家和父母之后如何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相处,这样的人生经验,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再次告诉孩子当受欺负时学会保护自己如护住脸部和头部,面对欺凌要大声肯定地拒绝,直视对方的眼睛,然后坚定地离开,要用语言和行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

记得告诉孩子把同学错误的行为报告老师并不是打小报告。

最后我们呼吁的学校,我们的社会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携手合作保护我们的孩子。

别拿“欺凌”当“玩笑”

很多校园欺凌的恶性案件都不是突然的、偶发的,而是作恶者一次次试探受害者及学校老师家长的底线、却一次次被轻轻放过后,才肆无忌惮地、心安理得地做出了震惊媒体的恶性案件。

每个令网友震惊不已的校园恶性案件,往往都是以所谓的玩笑、恶作剧、捉弄为前奏,不断升级的冷暴力、辱骂、殴打为高潮,等事情发酵升级到可以震惊网络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结尾。

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把罪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里。

青春是明快的

校园是纯净的

我们不要让最美的年华被校园欺凌蒙上阴影!

我们决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但是面对野蛮霸道的欺凌行为

必须零容忍,团结一致,坚决抵制!

网络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