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菜做得难吃、储备的零食太多、父母挑食、有其他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如果这些父母都已留意避免,孩子仍然不爱吃饭,那多半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
侄女乐乐是个5岁的小大人,特别会讨家人的欢心,可唯独吃饭问题让她妈妈伤透了脑筋。
乐乐不爱吃饭,面对妈妈辛苦做的一桌好菜,乐乐总是吃几口就放下勺子玩起来。乐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家人担心她营养不良,每次连哄带骗的追着她喂,一顿饭得吃1个小时。
有时候,妈妈实在喂得烦了,厉声呵斥让她安静地坐着吃完一顿饭,乐乐当然不愿意,结果妈妈坚持,乐乐若是顶撞,少不了要挨顿揍,一家人终于吃完了饭,但谁都不愉快。
不吃就挨饿
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菜做得难吃、储备的零食太多、父母挑食、有其他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如果这些父母都已留意避免,孩子仍然不爱吃饭,那多半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
吃饭,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如果孩子连饭都不愿吃,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了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但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舍不得让孩子受苦,夺走了孩子体验的机会。
一个人不吃饭的自然结果是什么?挨饿。孩子在饭点拒绝吃饭,就在大家吃完饭后正常收拾掉,下一顿饭时开饭。过程中保持友好和善的氛围(拒绝打骂和唠叨),以此暗示:你要是想吃,这里就有饭,你不吃说明你不饿。
如果孩子选择好好吃饭,妈妈可以不加评论地让她继续吃,孩子若是拿着食物玩,就把食物静静地收走。如果饭后孩子饿了要饭吃,父母可以友好地回答:“你肚子饿,真是抱歉,咱们晚饭6点开始,要等那么久才有东西吃,真是糟糕。”无论孩子用什么方式表现出可怜,妈妈都让她饿着。
“让孩子挨饿”是很大胆的想法,父母接受起来尤其不易。但偶尔的一顿不吃,并不会给身体带来决定性的伤害,挨饿的滋味却能让孩子深刻地体会“不吃饭就会饿”的道理,减少和孩子产生的摩擦,增进家庭和睦,何乐而不为?
不要恐吓和惩罚
利用自然结果的方法,安安妈妈曾在书上看到过,决定在午餐时候试一试。
晚饭开始没多久,安安就裹了一嘴巴的饭,嘟囔着嘴不再动筷子。妈妈调整情绪,充满疼爱地说:“安安,你饿不饿?还想吃饭吗?”
安安点点头,吞下嘴里的饭,又划了两口,妈妈满意地点点头,转而继续和爸爸聊天,眼睛不时瞟着孩子,关注安安吃饭的状态。
没过一会,妈妈注意到,安安又不动了,心不在焉地玩着食物。
妈妈再次停下来,耐心地对安安说:“安安,快吃饭呀,你不吃的话,只能等到晚上6点才能吃啦!一整个下午都不能吃东西,你会饿的。”
安安慢悠悠地说:“我吃饱了。”
“不,你才吃了这么一点,下午一定会饿的,再吃两口吧,你不想挨饿,对不对?”妈妈说。
在整个过程中,妈妈一直悄悄关注着安安,多次用“挨饿”的后果恐吓孩子,这是对孩子分内的事情横加干涉。当自然后果被用于恐吓,或者在家长发怒时使用,那它就变成了惩罚,惩罚只能促使和发展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结果家长越惩罚,孩子越报复,亲子陷入权力之争。
这件事情中,安安很容易将“挨饿”和“妈妈”联系起来,误认为这是妈妈施与的惩罚,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继续用“不吃饭”来加以反抗。
自然结果没有父母的干涉,压力完全来自于现实情况。孩子能够很快地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通常会非常配合,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越少提及“后果”,就越避免此方法沦为惩罚,只有父母在吃饭的事情上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才能让这个结果自然发生。
作业:难以放下的痛
如果说吃饭还可以“吃亏”,写作业这种和学业相关的事儿,很多家长可能就不那么愿意放手了。
彤彤上小学二年级了,4点多放学回家后要先看漫画、吃零食,晚饭后再玩会遥控汽车,经常到了睡觉时才想起作业没做,父母怎么劝说也不听。
其实,写作业和吃饭的道理是一样的,应对方法也差不多。上学、写作业是彤彤个人的事,不是妈妈的,不写作业的后果也应当由彤彤自行承担。妈妈可以不催不唠叨,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作业时间。
可是,孩子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吗?
很难。
没有家长督促着写作业,孩子多会像脱了缰的野马,无比自由快活,怎么玩都不过瘾,甚至忘写作业,出现作业不交的情况。
放手之初,有些问题是很正常的,而由其产生的自然后果也能对孩子产生触动。
有时候,孩子并没有那么贪玩儿。有的孩子仅到了第二天出门上学前就已后悔,父母应该先对孩子的情况表示理解和同情(可以蹲下来抱抱他说:“你来不及写那么多作业,这真是糟糕!”),再试图帮助孩子(是帮助,不是支配,可以问孩子:“让我们来看看该怎么办,你认为我能怎样帮你?”,以此暗示“遇到困难,你可以向父母求助”),甚至能帮孩子写点儿作业。这时孩子已经很焦虑羞愧,家长切莫袖手旁观,更要避免说教,否则孩子很容易将不能按时交作业的怒气撒在家长头上。
如果孩子起初没有懊恼,受到老师的批评后(父母可以事先和老师沟通,告知自己的“小计谋”,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情绪低落,父母依然可以表示共情,加以安慰和指导。
事实上,父母的放手能让原本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大为好转,等到关系亲密后,孩子更愿意倾听父母的建议,这也是亲子达成协议,拟定时间安排表的好时机。
考虑到双方意愿、共同参与制定的规则,孩子更愿意主动遵守维持。在孩子早早完成作业后,家长注意不要着急给孩子布置新的任务,让孩子充分体验写完作业可以尽情玩耍的愉快感,有助于他们对时间安排的认同和坚持。
如果几天之后孩子又回归拖沓,家长不妨再次放手,让孩子重新体验糟糕的时间安排带来的后果,并询问原有的安排执行时遇到的困难,加以调整。
危及生命的事,坚定地say“NO”
午休过后,妈妈习惯带着3岁的菲菲去小区边的草坪上散步,但菲菲总爱往马路上跑。妈妈需要时刻盯着她,时不时把菲菲抱回来。
菲菲的行为有什么后果?当然,妈妈不能任由菲菲跑到马路上被车撞到,这个自然结果危及生命,我们不能任由它发生。这时,应该和善并坚定地终止孩子的行为。
首先,妈妈应向菲菲强调在马路上玩耍的危险性,菲菲首次跑到马路上后,妈妈可以安静地将菲菲抱回,并问她:“你是愿意留在草坪上玩,还是我带你回家?”(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如果菲菲选择留在草坪上玩,妈妈可以欣然同意,当她第二次跑向马路时,妈妈可以直接将她带回家,不要生气,只是平静地告诉她:“既然你不愿意留在草坪上玩,那你可以回家玩。等你准备好好待在草坪上玩的时候,我们再试试看。”(给予孩子反思的时间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当孩子表示愿意再试一次的时候,妈妈就再次带着孩子去草坪上。
如果孩子第三次跑向马路,妈妈应将孩子抱回家,不得出去,如果孩子哭闹反抗,妈妈可以不作回应。
此过程中,妈妈的应对措施毫不啰嗦,菲菲能清楚地从妈妈的行为中明白她的意思和界限,由于不良行为得不到妈妈更多的关注,菲菲将不会一再使用这种恼人的方式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一切的教育手段都源于对孩子的尊重,父母时常无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强迫他们吃多少、几点完成作业。下一次,当你们的意见相左,不必急着说服,让孩子试验一下,温和地,用结果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