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放学,遇到一个背着小书包的男生,三四岁的样子,也就是刚刚入园。他想尿尿,奶奶把他引到一棵树根底下,帮他把裤子脱掉,又帮他扯了扯隐私部位,然后说:“尿吧。”
一看小男孩生疏的姿势,就知道他在家没训练过站立如厕。结果,内裤和短裤尿湿了,孩子闹着换干净衣服,显然奶奶没有准备,便开始指责孩子太笨:“你看你笨成什么样子了,人家浩浩比你小四个月都会站着尿了,你都三岁半了还尿裤子,就湿着穿吧你!”
一边骂,一边帮孩子把内裤和短裤提上。
目睹整个过程,我真想和这位老人说一声:孩子不是不会站立如厕,是您没给他锻炼的机会。
小男孩怯怯的眼神,让我想起后台几位留言咨询的朋友,他们的孩子也是两三岁?六七岁不等,妈妈很发愁自己家孩子没自信,在外头玩个游戏都畏首畏尾,问我怎么让孩子自信起来。
其实,孩子的不自信,原因多半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教养方式的错误选择。
100%无条件的爱,建立自信的根基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但工作的忙碌、生活的无奈,让很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晚上回家时间还被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占据了很多,陪孩子的时间少之有少。
在游乐场、早教中心、候机厅,经常看到孩子玩,父母在旁边看手机。孩子有新发现,兴奋地叫:“妈妈妈妈,快看看这个!”往往叫了三四次,家长才把眼神从手机挪到孩子身上,而孩子的情绪往往已经冷了下来。这种被忽视,会让孩子觉得“我在妈妈/爸爸眼里并不重要”,会影响他们生命最初的自我构建;如果自无法完善,当孩子渐渐长大,更容易敏感、自卑。
所以,当孩子还小,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用尊重代替过度保护
二胎没开放之前,绝大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人的关注点全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都包办了。这一点,从孩子入园,家长比孩子更焦虑就能看得出来。
很多幼儿园要求孩子可以自己穿脱衣服,这个要求让80%的家长都蒙圈了。妈妈群绝大多数妈妈都在说:我家孩子不会穿上衣啊,裤子也分不清前后;这以后幼儿园睡午觉可怎么办,老师不会真的不管不问吧……
对于这个要求,我也有担心,刚刚3岁的喆同学穿脱裤子、袜子、鞋子没问题,宽松的衣服偶尔能穿脱,但合体的基本穿不上。为了适应新生活,我只能扔给他一件上衣,趁他有兴趣的时候自己多练习。
从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到可以把手准确地放入口中的小宝宝,再到会翻身、坐着、站立……孩子的所有技能都是无数次练习的结果,但当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往往会因为孩子穿衣服太慢而替他们穿,因为他们吃饭掉米粒而喂的他们吃饭,怕他们磕碰出门就抱着。长此以往,表面上节省了时间成本、降低了意外风险的同时,却扼杀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失去了许多建立自信心的机会。
出门时,给孩子提供两双鞋、两套衣服选择;他们主动要求做家务,可以让他们把碗放到正确的位置;他们抢着说电话,如果家人打过来,让他们说几句也无妨;外出旅游,可以让孩子参与计划的制定……当尊重替代包办,你会发现有很多意外惊喜。
让启发式引导代替习惯性指责
我们一边对孩子过度包办,一边又习惯性对他们的失败进行指责和教训。文章开头的奶奶,就一边“替孩子脱裤子穿裤子”,一边指责孩子“尿个尿都弄脏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