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市场新闻 > 正文
亏损500万差点破产,如今年入4.68亿!拆解中童逆袭背后的“兄弟兵法”
行业编辑:林夕
2025年08月21日 15:43来源于: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
分享:

对话决策人

从2006年厦门岛内后坑800平米的25人家庭作坊起步,到如今发展成为拥有四大智造基地、年产值4.68亿元的跨国企业,中童(厦门)婴童智能家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童)在婴童用品领域深耕19年,以行业黑马的姿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全球贸易格局剧变和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童为何能够实现逆势增长?其全球化战略布局蕴含着怎样的商业智慧?近日,中国玩协全媒体中心专访中童总经理杨松,围绕公司发展、产品布局、品牌出海及营销等方面展开分享,为企业带来启示与思考。

创始人照片.

亏损500万差点破产,如今年入4.68亿!拆解中童逆袭背后的“兄弟兵法”

杨松

精彩观点如下:
1.韧性是创业者最珍贵的品质:永不服输,永不妥协。

2.不要为了出海而出海,战略规划需匹配长期目标。

3.市场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抗风险能力。

4.以不变应万变:变的是策略,不变的是初心。

5.创业不是短跑,是马拉松。

以下为对话全文(有删改):

1

哥哥定战略,弟弟抓执行

中童兄弟的创业逆袭之路

中国玩协:中童创立的初衷是什么?请分享下创业背后的故事。

杨松:中童是由我哥一手创立起来的。我们出生在重庆农村,我哥 14 岁就辍学出来打工,从最基础的一线车缝工做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一步步做到了工程部主管。哥哥常说:“哪怕一个螺丝,也要比别人多打磨三道工序。”

在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后,机缘巧合之下,哥哥在 2006 年开启了创业之路:在厦门岛内后坑的800平厂房里,带着25名工人做起了婴儿床配件加工,专为外贸公司供货。这便是中童的前身,当时甚至都没有正式注册公司。那时候的创业初衷很朴素,就是想靠着自己的双手,让我们的小家能过得好一点。

中国玩协:您是何时加入公司的?您和哥哥在公司的分工是怎样的?

杨松:我是2012年大学毕业后加入公司,帮哥哥一起打理生意。第一天到工厂报到时,哥哥没给我安排什么“体面”的活儿,而是让我从业务跟单做起,主要工作是整理外贸订单单据。他跟我说:“得从基层、从小事开始,慢慢熟悉工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 一开始,我觉得跟单工作特别琐碎,每天对着密密麻麻的订单信息、客户需求反复核对,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但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发现,这份工作能最直接地接触客户的原始需求,了解他们对产品的细节要求、交货周期的期待,甚至能从订单的变化中感知市场的波动。后来才真正明白,哥哥让我从基层起步,不是 “刁难”,而是想让我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从最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地方开始,理解公司的业务本质。

我和哥哥的分工模式以 “战略引领 + 全面执行” 为核心,既发挥各自专长,又形成高效协同的配合机制。

哥哥作为创始人,聚焦战略与核心研发:主导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如泰国基地投资等重大决策的拍板;负责产品研发方向与体系搭建,带领数十支研发团队深耕产品创新,从源头把控企业发展方向。

我则以执行与多元历练为核心:最初在基层历练,深耕销售,搭建销售团队;后在哥哥的培养下拓展至供应链管理,深入参与全链条运营;再到负责多家工厂管理,积累一线实战经验。如今在各工厂引入职业经理后,回归统筹执行角色,带领团队落地哥哥制定的战略规划。

简单来讲就是哥哥定方向,我带团队执行,这种默契让我们走得更远。

亏损500万差点破产,如今年入4.68亿!拆解中童逆袭背后的“兄弟兵法”

中国玩协:兄长在您的成长和工作中,带来了哪些深刻影响?

杨松:哥哥最让我敬佩的,是他骨子里那份 “坚韧”。

“创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这句话哥哥说了很多遍,我和他一路走来,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不管是公司在低谷期挣扎,还是在高速增长期冲刺,他身上那种 “永不服输” 的劲儿从未变过。2014 年公司新项目受挫,亏了500万差点破产,那段时间,他每天睡在工厂,一边安抚团队,一边咬牙砍掉项目、聚焦核心业务,硬是带着大家熬了过来,还意外锻造出一支愿打仗、敢打仗、能打胜仗的中童铁军。

他总说,我们不算最聪明的,身边很多高管的能力都比我们强,但我们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对 “结果” 的执着。遇到困难时,他从不是先想退路,而是盯着目标找办法,那种“不达成目标不罢休”的毅力,像一根定海神针,让整个团队都稳得住。

这种韧性也深深影响着我。现在不管面对多棘手的问题,我都会想起他常说的 “做企业是长期的事”,不急于求成,也不轻易妥协。对创业者来说,能力或许能决定起点,但这份 “认准了就死磕” 的坚韧,才是走得远、走得稳的关键。这一点,不仅是我成长的养分,也成了我们企业能在风浪中不断前行的底气。

02

四大智造基地 + 500余项专利

铸就中童硬核成长密码

中国玩协:中童从创立到现在,经历了哪些关键发展阶段?

杨松:中童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2006年萌芽期:在厦门岛内后坑地区,以 25 人、800 平米厂房开启加工厂模式,算是创业的 “星星之火”。

2009年正规化起点:注册厦门梦贝比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拥有独立的组装车间、生产车间,从 “游兵散勇” 转向正式企业,切入婴童用品行业。

2012年拓展期:搬迁厂房、扩建车间,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厂面积12000㎡。

2014年挫折与聚焦:尝试拓展推车项目时,因团队专业能力储备不足,出现订单承接过量却无法按时交付的问题。随后公司砍掉该项目,将重心聚焦于睡眠类及辅食装备类系列产品,还成立独立的电商事业部运营自主品牌 b・p。同时,聘请第三方机构导入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以提升工厂综合竞争力,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这一系列调整成效显著,自主品牌实现爆发式增长,公司产值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由此迈入飞跃式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2023年规模扩张期:2020年,在漳州投资 138 亩大型生产基地,引入更多客户,产品线从单一品类扩展到餐饮、电动摇椅、塑胶便器等多系列。2023 年在重庆投建 80 亩基地,覆盖西南地区及边贸市场。

2025年海外与区域布局:2025年泰国基地紧急启动,专注服务美国市场,既显著增强了中童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也能有效规避贸易风险。

中国玩协:您认为中童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松:在我看来,中童能够走到今天,主要依靠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打磨出的四大核心竞争力。

1.研发、创新优势:持续深耕的研发创新能力始终是中童企业的核心。我哥是个精益求精的产品控,对产品的专注几乎刻进了骨子里。2013年,我们从德国考察回来,针对刚拿到的产品设计资料,在办公室讨论到深夜。后来我实在撑不住先回家休息了,可第二天早上八点推开办公室门,他依然精神抖擞地埋头钻研。他这种对产品的执着,带动了整个团队。如今我们已建立中、德、美三大研发中心,每年中童将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已拥有超500余项专利,产品远销全球118个国家。

2.产能优势:中童依托全球四大智造基地的协同布局,形成了覆盖广泛、定位清晰的生产网络,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地定位精准,功能互补协同:四大基地各有侧重,厦门基地深耕中高端游戏床研发设计,是创新源头;漳州基地作为核心智造堡垒,以 13 万㎡现代化智能工厂、6 条(规划 9 条)智能产线实现产能与品质双保障;重庆基地聚焦户外旅居装备,辐射国内及 “一带一路” 新兴市场;泰国罗勇基地则专注服务美国市场,增强供应链韧性以规避贸易风险。这种分工明确的布局,既能聚焦细分领域深耕,又能快速响应不同市场需求。

亏损500万差点破产,如今年入4.68亿!拆解中童逆袭背后的“兄弟兵法”

亏损500万差点破产,如今年入4.68亿!拆解中童逆袭背后的“兄弟兵法”

规模效应显著,支撑全球供应:全球自有厂房达 25 万平方米,员工超 1500 人,庞大的生产规模为高效量产提供了基础,可满足国内外多市场的订单需求,同时通过集中化管理与资源调配,进一步优化成本与交付效率。

这种 “全球布局 + 精准定位 + 规模支撑” 的产能模式,既强化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也提升了应对贸易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提供了核心支撑。

3.品控和团队优势:在漳州基地,我们实现了90%的供应链闭环,除原材料外,从五金加工、焊接、到包装,核心环节要么由入驻园区的战略供应商完成,要么自建车间严格把控。我们还设立自有实验室,所有产品在送交SGS检测之前,都已通过内部测试,牢牢掌握品质与交付节奏。团队执行力更是关键。重庆基地从签约拿地到全产业链投产,仅用一年时间,这种“中童速度”,靠的就是团队敢拼敢干的战斗精神。

4.灵活应变优势:对新事物的高度敏感和快速应用能力是中童抵抗风险的优势之一。早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时,我们就成为国内首批推行钉钉数字化办公的工厂。当时为了全面推广,公司甚至还补贴员工购买智能手机,因为我们坚信,效率的提升值得投入。目前,我们仍在积极引入AI工具,比如把DeepSeek等AI技术作为“超级助理”融入日常运营,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快速接纳和响应。

中国玩协:今年10月,中童参加CKE中国婴童用品展,将带来哪些新品?这些新产品有哪些创新点或技术突破?

杨松:我们十分重视10月的CKE中国婴童用品展,将携带电动系列产品到场参展,希望展会现场能让国内外客户深度了解中童的研发实力与产品品质。同时,我们也期待借助中国玩协打造的权威、专业平台,和行业伙伴进行交流合作,更深入地融入婴童用品行业生态。

高端智能婴儿电动摇椅 IB807 是中童首款高端智能婴儿电动摇椅,以“智能科技×奢华设计×成长陪伴”为核心,瞄准追求品质与体验的新生代父母,旨在为其提供“安全、舒适、有温度”的育儿场景解决方案,这款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智能与适配性:双电机驱动实现精准的上下升降与左右移摆,搭配 5 种摇摆模式、5 档速度调节及多角度切换,适配宝宝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打破传统摇椅的功能局限;

体验与氛围感:内置摇篮曲和蓝牙音响,配合木纹呼吸氛围灯,从听觉、视觉营造温馨高级的成长环境,兼顾宝宝舒适与家居品位;

便捷与实用性:支持触控、遥控双操作及定时功能,一键拆卸安装设计解决日常使用与存储痛点,让家长操作更轻松。

这款产品既是中童对 “为宝宝聚力未来” 理念的践行,也印证了聚焦用户需求、深耕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我们始终认为,对企业而言,唯有以优质产品为载体,依托权威行业平台深化交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突破。

中国玩协:中童未来 3-5 年的战略规划有哪些?

杨松:中童的战略规划以 “长期主义为基、多元布局为翼、智能升级为核”,兼具前瞻性与落地性,具有以下特色:

以周期性规划锚定长期方向:自 2006 年创立起,坚持每 3 年制定 “三年战略规划”,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分解与落地,稳步推进企业从代工生产向全球化制造升级。当前第 7 个三年规划(2024-2026 年)明确提出 “成为全球一流制造工厂”“引领婴童产业从 2.0 制造时代进化至 3.0 智能时代”,体现了战略的延续性与进阶性。

以多元布局构建增长韧性:一方面推进市场多元化,覆盖欧美、东南亚、南美、中东及 “一带一路” 国家,化解单一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实现产品多元化,从核心的游戏床拓展至多系列婴童产品,打破品类天花板。同时,通过泰国基地深化海外布局,形成 “国内 + 海外” 的双循环支撑。

以内外兼修夯实发展根基:在拓展外部市场与产品线的同时,始终聚焦内功提升,通过强化团队建设、优化管理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为战略落地提供内生动力,实现 “规模扩张” 与 “能力提升” 的同步推进。

03

全球化≠单打独斗

多元化布局成企业生存关键

中国玩协:您认为中国婴童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与挑战是什么?

杨松:结合中童的发展实际,我认为中国婴童用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优势与挑战并存:

优势方面,首先是供应链的深度与广度。中国拥有全球最健全、最专业的婴童用品供应链体系,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再到配套服务,链路完整且响应迅速,这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其次是产品创新能力的升级,中国企业已从早期的 ODM 模式转向自主研发,像中童聚焦的电动智能系列,就是通过持续创新打破品类天花板。最后是品质与性价比的平衡,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产品早已摆脱 “低价低质” 标签,涌现出很多优质产品,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如中童通过自建实验室、严把全流程品控,在保证安全合规的同时,凭借规模效应实现高性价比,这在全球市场极具竞争力。

挑战方面,最突出的是国际贸易壁垒与政治因素。中童布局泰国基地,正是为应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关税压力,即便海外建厂成本增加 25% 以上,仍需通过制造多元化规避风险。这类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会削弱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考验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能力。

中国玩协:您认为未来婴童用品行业有哪些新趋势?

杨松:在我看来,未来婴童用品行业有以下三点需要关注:

一是产品智能化升级。从满足 “基本功能” 转向 “精细化养育”,比如电动床、智能摇椅等产品,会更多融入监控、感应、AI 交互等功能,甚至可能实现与宝宝的智能互动。

二是多元化布局成生存关键。包括市场多元化:不依赖单一区域,像我们已覆盖欧美、东南亚、国内等多市场;客户多元化:兼顾不同层级需求;人才多元化:吸纳跨行业人才带来新视角;这种多元性能有效化解风险,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增长空间。

三是行业洗牌期藏着机遇。当下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市场波动加剧,但 “危中有机”,这正是企业修炼内功、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消费者对品质、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更看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体验,企业只有紧跟这些需求,持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注:文中图片由企业提供。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