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市场新闻 > 正文
从LABUBU到星星人,毛绒玩具收藏正在“金融化”?
行业编辑:林夕
2025年10月11日 10:26来源于:母婴行业观察
分享:

近日,一股由LABUBU、星星人等IP形象掀起的风潮,再次让毛绒玩具成为社交媒体与二手平台上的焦点。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玩具,而是变成了需要疯抢和代购的“另类投资品”。

从LABUBU到星星人,毛绒玩具收藏正在“金融化”?

实际上,这股浪潮并非突如其来,从常年需要“抽签”购买的迪士尼星黛露,到被视为“中产标配”的jELLYCAT,毛绒玩具收藏市场正在逐渐“金融化”。具体来看,企业品牌通过联名、限量发售以及隐藏款等机制,人为制造稀缺性,从而催生强烈的IP溢价。当官方渠道商品瞬间售罄,巨大的需求便涌向二级市场。在闲鱼等平台上,一款原价数百元的稀缺LABUBU,价格翻上数倍并不罕见,其交易逻辑已近乎于证券市场的供需博弈。“看盘”、“抄底”、“做空”等投资术语也在逐渐被引入交易市场。

从LABUBU到星星人,毛绒玩具收藏正在“金融化”?

而在市场的另一端,消费者画像和动机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毛绒玩具早已突破了低龄儿童的界限,转变为Z世代年轻人重要的情感消费与社交货币。根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数据,00后已成为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占比达到43%,90后占比为36%。

对于年轻人而言,拥有一个热门的毛绒玩具,不仅是拥有一个陪伴物,更是融入特定圈层的“入场券”,是彰显个人审美与潮流敏锐度的标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消费注重“悦己”与“圈层认同”,毛绒玩具恰好完美契合了这两点。于是,购买行为叠加了情感满足与投资预期的双重动机,使得玩具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属性。

从LABUBU到星星人,毛绒玩具收藏正在“金融化”?

在此背景下,毛绒玩具所在的潮玩市场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国内潮玩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760家增长至2025年中的2.07万家。中国玩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泛娱乐玩具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8亿元,并预计在2029年冲击2000亿规模。

然而,在市场狂热的当下,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毛绒玩具“金融化”这一现象。

对于企业品牌而言,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化”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品牌热度与用户粘性。一级市场、消费者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博弈,形成了一种强化品牌声量的营销循环。短期来看,这能带来可观的收入和极高的市场关注度。

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金融化”则隐藏着巨大风险。品牌的核心价值最终仍需建立在产品情感联结与IP生命力之上。若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动机从“喜爱”转向“投机”,品牌忠诚度将变得脆弱。一旦IP热度退潮,或稀缺性策略失灵导致价格泡沫破裂,市场可能迅速冷却,对品牌造成反噬。

从LABUBU到星星人,毛绒玩具收藏正在“金融化”?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拥有具备保值甚至增长潜力的玩具,也为消费行为赋予了更加“合理”的理由。但当毛绒玩具成为“投资品”,消费的快乐感或许会被追逐热款,担心冷盘的焦虑感所挤占。一旦某个系列市场表现不及预期,他们便会迅速撤离,转向下一个热点,使品牌陷入不断制造爆款的焦虑之中。

毛绒玩具“金融化”的表象,本质上是当代消费情感价值货币化的一种极致体现。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金融属性”的短期诱惑与“情感价值”的长期基石之间找到平衡。聪明的品牌已经将策略从单纯制造稀缺,转向精心培育IP的叙事深度和情感连接。它们会更关注如何服务好那些真正因为喜爱而购买的核心用户,维护社群的健康生态,因为只有“真爱粉”才能穿越周期,成为品牌最稳固的护城河。

母婴行业观察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